同治中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清朝几乎和历代一样。随着国家的衰落,早期的英明之主几乎不可能出现。即使大唐在安史之乱后,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也开创了一个繁荣的时代,但他并没有把濒临灭亡的唐朝拉回来。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晚清面临内忧外患。虽然王朝没有迅速灭亡,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有一个繁荣的时代。
晚清同治中兴,是王朝中兴还是自吹自擂?
同治皇帝给人的印象不是一个有能力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继位时才6岁。后来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两宫太后垂幕听政,派恭亲王辅政。
[img]538613[/img]
同治时代也开始了,但直到同治12年,他才亲政,但时间很短,一年多后,病逝,享年19岁。
所以,不管同治中兴到底是什么样子,至少这与同治无关。
从时间上看,同治时代在太平天国基本被消灭,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结束了。可以说,在此期间,清朝仍处于内忧外患。但总的来说,它相对处于一个稳定的时期。
特别是太平天国消灭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安抚人民的抵抗,减少农村税收,鼓励耕作和分配粮食。
同时,为了吸引人才,增加考试录取名额,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吸引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
但这些东西,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说中兴,还是很遥远的。要知道清朝的问题不仅仅是这样。
嘉庆时期,手段更加坚决,尤其是反腐、整顿官治等,但也是无疾而终,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这就是在两宫太后的主持下,议政王奕主持政务,进行洋务运动。
当地代表人物也涌现出一大批能干实业的洋务派“中兴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等。
[img]538614[/img]
奕总理衙门在朝廷成立,这是一个全新的机构,实际上相当于中央政府机构和外交部。总理衙门下设三口商务大臣和南洋商务大臣。
同时,还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以及当地的船政学校,以及派遣国际学生,为清朝培养了一批现代人才。
在当地,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一系列现代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新型民用工业。
[img]538615[/img]
有一段时间,清朝改变了过去,国内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果外蒙古抛开晚清的屈辱,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清政府确实做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改革。
我们可以想象,在洋务运动之前,大清似乎配得上中兴。
我们不能否认晚清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客观地看待。同样,如果这些事情在清朝早期发展,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但在清朝和西方撕裂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不会让清朝起死回生。
同治中兴是什么样的?是真的迎来了中兴还是自吹自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