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在古代,有许多行业。唐代有36行,然后有72行和360行。这些只是行业类型的约数。事实上,它们远不止这些。在这么多行业中,哪一行最赚钱?
许多人首先会想到清朝广州十三行。的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授权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经营垄断业务,利润很高。所有十三行的商人都富有敌国。道光十四年来,总行商吴秉鉴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2000万银元左右。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在4000万两左右。《华尔街日报》对吴秉鉴的评价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商业资产的最大富翁”。可见,吴秉鉴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垄断对外贸易只存在于特殊时期,是特殊体制造的产物,不普遍。在古代常见的行业中,最赚钱的应该是卖盐。
盐是维持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盐可以腌制食物,以减缓腐败。盐在古代的战略地位与今天的石油相似。盐并不是每个地区都生产的,所以它很稀缺。但一旦发现某一地区的盐生产,其开采成本就非常低,@ 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闭着眼睛赚钱。
[img]537165[/img]
但是这样一个赚钱的行业,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中国很早就对盐实行了官营。春秋时期,齐国之强,很大程度上是实行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国家专营盐业,“便鱼盐之利”。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也有类似的政策。汉初,盐业开放民营,许多卖盐的商人成了巨富豪强,富比王侯,让中央政府极为担忧。汉武帝常年对外战争,国家财政紧张,开始实行盐业垄断政策,即“盐铁官营”,政府直接组织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营。汉政府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缓解了多年战争造成的财政危机。此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的强大势力。以后的历代政府都严格控制盐业。在许多朝代,贩卖私盐和谋反一样严重。但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亡命之徒冒着杀头的风险卖私盐,利润实在太高了。
私盐的利润率有多高?据《续资治鉴长编》记载,北宋时期,陕西省政府垄断经营的青海盐价格为每斤44文,而青海产地价格仅为每斤5文,开采成本较低。一般来说,价格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高。今天估计只有贩毒才能达到这个利润率。在暴利下,私盐贩子自古以来就富有可敌。一些私盐贩子甚至从贩卖私盐开始,然后组建军队起义造反。例如,隋末的程咬金、唐末的黄巢、元末的张士诚都是农民起义领袖。
明清时期,政府将盐业改为特许经营,向商家发放“盐引”。与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证类似,它可以在盐户合法购买盐,然后转让和转售。盐低价买高价卖,日进斗金不在话下。为了获得盐引,盐商需要承担官方分配的任务,如将军粮运送到军区。当然,盐商也需要向主管盐业的官员行贿。盐业官员是清朝各地的“盐道”,也是“最胖”的官职。
[img]537166[/img]
明清盐业是官商勾结牟取暴利的典型产业。当时盛极一时的晋商和徽商,是在盐业特许经营制度下,依靠官商勾结而起。惠州供应商盐产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扬州。扬州盐商智商高,情商高,能牢牢把握统治者心理,时刻想尽办法取悦权贵。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扬州盐商主动负责接驾事宜,服务乾隆非常舒适。乾隆在位时,有一位名叫鲍志道的盐商。在担任淮盐总商的20年里,他向朝廷捐赠了2000多万银行和12万多粮食负担,并多次受到政府的赞扬。服侍权贵后,自然可以获得权力的庇护,从而赚钱,扬州盐商因为深知这一点,成为明清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古代产业众多,利润最高的产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