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穆宗朱载守曾评论道:“两肩正气,一代伟人,有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我很可惜!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晚清重臣、曾国藩有《曾国藩家书》的曾国藩对王阳明的评价是:“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创新风气,功不在于下。”
[img]537617[/img]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10月。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时期的状元郎。王阳明出生前在子宫里呆了14个月。他5岁时不会说话。当时,王华特别担心这个孩子,因为他生来就很迟钝。
然而,王华后来发现王阳明非常喜欢读书,王阳明的祖父越来越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论语·卫灵公》,“知道,仁不能守,虽然得到,但必须失去”,他把孙子改名为“守仁”。没想到王阳明改名后会说话。
13、14岁的王阳明开始与学校老师讨论什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他的回答也让学校老师大吃一惊,认为孩子将来会非凡。15岁时,王阳明多次向皇帝写信,提出建议,平息农民起义,但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同年,王阳明出游居庸关和山海关。纵观塞外,他心里又增添了一些见解。王阳明年轻时就出名了,所以有人嫉妒他会因为自己的才华而骄傲,从而伤害了他。然而,王阳明并不在乎,他的心非常宽广。
[img]537618[/img]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中进士走向仕途。然而,在这个时候,明朝有“八虎”。王阳明因触怒“八虎”第一的刘瑾而被降职为未开化的贵州龙场,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了北京。
然而,王阳明就像一个不能死的小强,被贬为野地,却沉淀了王阳明的心。1509年,王阳明复官庐陵县知县。第二年,刘瑾被其他宦官设计处死,王阳明被召入北京。
17世纪初,南中地区的小偷蜂拥而至,王阳明亲自带领精英们在上杭屯兵,并以撤退为进,对小偷们大吃一惊,连破40多个村庄,杀害、俘获7000多人。
王阳明在率领军队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了问题,并在朝廷上说:“权力太小,不能命令士兵。”兵部尚书王琼非常欣赏王阳明的才华,自然支持王阳明,所以他给了王阳明旗牌,让他自由发挥,所以王阳明很快平息了几十年的小偷。
虽然王阳明在文武方面做到了极致,但他也知道如何退却,不让自己参与政治斗争。因此,他在复杂的官场没有遇到很多挫折。即使他背叛了王宁,他也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被明武宗抢走。
[img]537619[/img]
王阳明经历了明武宗和明世宗的第二个朝代,最终可以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王阳明还教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想成功,你不依赖金钱和贵族。你需要记住七个字来帮助你取得成功。”这七个字的真相是“行动、勤奋、知识、底层、心、真诚、耐心”。
“行”即言出必行;“勤”就业精于勤;“知”是自知之明;“底”是底线;“心”是用心;“诚”是真诚;“耐心”是耐心。
即使一个人生来就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勤奋是对的。俗话说,“勤奋可以弥补自己的笨拙”。同时,他必须有自知之明才能自夸。结果,他说了什么却做不到。然后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只会开枪,没有真正的材料。
用心、真诚、耐心是人的性格。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必担心你的才能是否会被别人发现。黄金可以在任何地方闪耀。至于底线,它是一个人基于世界的支撑。如果你失去了底线,那么这个人将导致灾难。
王阳明是如何教学生的?他总觉得七字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