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我们每天都接触,很多人为它奋斗了一辈子。古人也是如此。司马迁曾说过“天下熙熙攘攘是为了利益,天下熙熙攘攘是为了利益”。古代的钱是什么?
[img]536797[/img]
人类最早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换物。在交换过程中,一些物品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价值估计较好,逐渐演变成早期货币。贝壳是人类文明中最早的货币。贝壳可以作为装饰品,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贝壳又小又硬,便于携带和保存,也适合货币。此外,对于位于内陆的早期中国文明来说,贝壳不易获得,稀有,不易贬值。与钱有关的汉字大多是“贝字边”,因为早期货币是贝壳。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贝壳逐渐失去了货币的功能,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种类繁多,一国一样,包括刀币、布币、鬼脸钱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货币形式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从秦朝到中华民国初年,古人亲切地称钱为“孔兄弟”。
从秦朝到清末,中国主要有铜币、纸币和银三种货币形式。
[img]536798[/img]
古代铜钱的形状是圆形方孔,但不同朝代的铜钱名称不同。秦朝叫半两钱,汉代叫五铢。从汉武帝到唐高祖时期,五铢钱已经铸造了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唐高祖开始改铸“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背面有指甲印大小的月牙纹,关于这个月牙纹的起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最传奇的说法是,后宫的一位妃子拿着开元通宝蜡观看,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甲痕迹,工匠们不敢擅自去除痕迹。开元通宝上有月牙线。货币史家彭信威认为,开元通宝上的月牙纹可能受到波斯等国钱币上星月纹的影响。唐朝确实是一个受胡人文化影响较大的朝代。从开元通宝开始,后世铜钱就被称为“某某通宝”或“某某元宝”,沿袭了1300多年。
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时代的铜币是袁世凯称帝时北洋造币厂铸造的“洪宪通宝”。民国时期,福建还发行了一种“福建通宝”,为了不同于帝制时代的铜钱,福建通宝采用圆孔形。古代铜矿的开采能力不如今天,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很大,铜经常不足,导致“铜荒”和“钱荒”。当“钱荒”严重时,政府将不得不铸造铁钱来补充。铁钱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奇葩,断断续续存在了五六百年,尤其是宋朝。
古代也有纸币,如宋朝的交子、元明时期的宝钞等。然而,在古代,纸币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缺乏信用担保,很快就变成了废纸。清政府吸取了元明两朝的教训,对纸币发行非常谨慎,早期基本没有纸币发行;后期,由于太平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财政困难,咸丰年间发行了“家庭官方账单”和“清宝钞票”。但他们也没有逃脱快速贬值的命运,不到十年就停止了。
在宋朝之前,银基本上不在市场上使用。宋朝用的银子也很少,明朝以后银子就成了市场上流通货币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 在明朝之前,我国白银的开采量非常有限,想用的白银也不多。明朝时,新航线开通,美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据学者估计,明末100年,海外白银流入约1.4万吨,是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付,而白银的购买力远高于铜币,更适合大宗交易。@ 国家政策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明初也曾禁止使用白银和纸币,但纸币贬值过快,国家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张居正主政时实行“一鞭法”,鼓励用白银支付。由于上述原因,白银从明朝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延续到晚清。明清时期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
在古代,黄金通常不用作流通货币,只用作储存和支付货币。贵族经常用黄金支付,如皇家奖励或进贡。使用黄金最土豪劣绅的时代是西汉,史书中有无数关于西汉大手笔用金的记载。比如汉武帝一次奖励卫青20万斤,今天大概50吨。西汉以后,就没有那么多黄金奖励了。为什么会这样?一种说法是,汉代的大部分黄金都埋在皇帝和贵族的陪伴下。还有一种说法是,汉代赏赐的“金”不全是黄金,大部分是铜。
在现代,四种硬通货在中国很流行。除了黄金和白银(银元),还增加了美元和鸦片。这四种硬通货的颜色不同,也被称为“黄、白、绿、黑”四种硬通货,成为最后四种“钱”。
古钱是如何演变的?有哪些奇怪的硬币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