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军。平西王吴三桂表面上同意撤军,但暗中联合靖南王忠诚,平南王可喜起兵谋反,历史上被称为“三藩之乱”。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被吴三桂拘留,吴三桂多次劝说。朱国治忠于清朝,宁死不降吴三桂。吴三桂一怒之下,开膛破肚,以身作则。
[img]536305[/img]
《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了朱国治的结局:
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到开膛枭示。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皇帝埋葬了朱国治,称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深受同情”。他称赞朱国治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并把他追到了家庭的右侍郎身上。雍正时期,朱国治进入昭忠祠。正是这样,民国时期编写了《清史稿》,将朱国治列入《忠义传》。
在陈道明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朱国治也关注了这个角色。在电视连续剧中,朱国治正义的形象令许多观众难忘。事实上,历史上的朱国治真的被康熙称赞为完美的忠臣吗?答案是否定的。朱国治不仅是忠臣,而且是奸臣。
朱国治是辽东抚顺人,出生于明末。朱国治虽然姓朱,但与朱明没有血缘关系。明朝灭亡后,为了避免误解,他曾改名为“朱”。后来,他加入汉军正黄旗,成为名副其实的旗手。
清军入关后,朱国治从知县做起,经历了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江宁巡抚,后来官员到浙江巡抚、云南巡抚。为什么朱国治是奸臣?纵观朱国治的一生,他在当官期间多行不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三点:
首先,他是个贪官
在朱国治任江苏巡抚期间,他不仅向人民寻找资金,还向下属开始。如果下属不贿赂,他会给下属穿小鞋。例如,在担任云南巡抚期间,朱国治公开向大理知府索要320“孝道”。后来,朱国治得到了一个绰号——朱白地,这意味着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无法搜索和生存。
二是制造“奏销案”,他是个酷吏
顺治十八年来,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未能按时向朝廷支付钱粮。有两个原因:
(一)当年年景欠收,筹集资金和粮食确实不容易。
(2)虽然江南的许多士绅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他们仍然不能忘记朱明朝,所以他们在支付钱和食物时并不活跃。
朱国治上任江苏巡抚。为了完成朝廷的钱粮任务,帮助朝廷打压江南士绅,朱国治以四地士绅集体对抗国策为由,向朝廷报告了上述四地士绅,然后建议将这些士绅全部拆除。有一段时间,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共有13000名绅士被按籍革除,许多秀才、举人、进士被革除。历史上称之为“奏销案”,影响巨大。江南士绅对朱国治恨之入骨。
事实上,奏销案的本质不是钱粮,而是清廷要打压江南士族,而朱国治猜到了朝廷的意图,没有从众调和,反而变本加厉。
@ 炮制“哭庙案”,朱国治罪不可赦
说到“哭庙案”,我们不得不提到才华横溢的金圣叹。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高了小说和歌剧的地位,也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文学倡导者。金圣叹的才华引起了顺治皇帝的注意。然而,不幸的是,金圣叹太出名了,被朱国治卷入了“哭庙案”,最终被冤枉杀害。
[img]536306[/img]
事件发生在顺治18年。为了催缴纳税,苏州吴县令任维初公开杀害了一户良民,引起了吴中众多学者的集体抗议。与此同时,顺治皇帝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吴县,许多学者在顺治精神面前请愿,这是一个巨大的势头。我们不仅指责任维初,还指责江苏巡抚朱国治包庇下属。
朱国治害怕宣传事情,立即下令逮捕倪用宾和其他学者。作为江南著名学者,金圣叹在听到这件事后立即大声喊叫,为倪用宾和其他人抱怨。换句话说,哭泣的寺庙案没有金圣叹息,金圣叹息也没有带头制造麻烦。但金圣叹了口气,为学者们说话,所以他冒犯了朱国治。
朱国治以“众生倡导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为罪,对学者进行了处罚。这件事需要一位著名的学者来“领导”。因此,朱国治假称金圣叹为主谋。碰巧当时,台湾省的郑成功地赢得了江浙地区的士绅。朱国治一直在为金圣叹和其他人指控通敌。就这样,金圣叹和其他121人在秋天后被切断,血流成河。
以上三宗罪,足以证明朱国治的奸、狠、恶、毒。
因此,康熙十二年来,朱国治一直担任云南巡抚。当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时,朱国治被吴三桂杀害。江南绅士们叹了口气,叹了口气:如果你杀得好,金圣叹和其他人会得到报复!
笔者认为,康熙并非不知朱国治之过,但纵观“奏销案”、“哭庙案”,虽然朱国治得罪了江南士族,犯了天理难容的罪,但对于康熙来说,朱国治一直站在清廷的立场上处理这件事。因此,当朱国治被吴三桂开膛破肚时,康熙认为朱国治是清朝的忠臣,值得表彰。
因此,在封建社会,道德和政治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
事实上,从清廷的角度来看,朱国治被列入《忠义传》。朱国治忠于清朝,不亏大节。但在做父母的官方方面,他是一个彻底的奸臣。
清朝官员朱国治最终落得开膛破肚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