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萧峰除去辽朝前南院大王耶律涅鲁古后,被耶律洪基册封为新南院大王。据书中说,这个职位太棒了。耶律洪基说:“南院大王的官位已经是辽国最高的爵禄了。燕云十六州当然是他管辖的,就是西京道大同府和中京道大定府,也有他的命令。”
换句话说,萧峰在《天龙八部》中担任南院大王,不仅占据了辽朝经济的核心区域,还坐在辽朝南京,等待进攻中原的机会。他是辽朝南征的第一任统帅。
然而,这部小说属于这部小说。虽然历史上真正的辽朝南院大王也是显赫的,但它远没有那么强大。
[img]534729[/img]
说起南院大王,首先要说辽朝独特的官制。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历史上,辽朝实际上有两个官方制度:北方官员和南方官员。前者负责朝廷大政和契丹总部的事务,后者负责辽朝的汉族州县。
早在唐朝,契丹人就活跃在北方。唐朝灭亡后,契丹相当强大,后来的五代王权很难与契丹竞争。例如,后晋皇帝石敬堂为了保住王位,将燕云十六州交给了契丹,并称契丹为父国。契丹借此机会,在草原和中原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辽朝。
随着辽朝的扩大,中国汉族数量迅速增加,矛盾越来越多。辽朝获得燕云十六州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燕云十六州一直是汉族地区,当地汉族40多万,辽朝腹地契丹人只有10多万,汉族成为辽朝最大的民族。
在此背景下,辽朝太宗耶律德光推出了一项新政策,即“因俗而治”,正式确立了“官分南北,以国治契丹,以汉治汉”。
在辽朝南北官制下,契丹人与其他游牧民族实行部族制,各部族逐级设立节度使司、详稳司、相当于县的“石烈”和相当于乡的“弥里”。汉人和渤海原有国家旧地实行州县制,大致采用唐代旧制。
@ 北方官员,即辽朝契丹人的官方制度,采用契丹人,掌握整个辽朝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和重要任务,是辽朝的最高权力中心。被称为北方官员,是辽人有崇拜太阳的习惯,喜欢向东,尊重左边,王账通常面向东方,北方是左边,也就是高贵的人。
北方官员大多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枢密院分为南北两个部门,北枢密院掌兵部,南枢密院掌吏部,而北方官员的南北枢密院则是辽朝的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南衙和北衙,分为军政和民政。
事实上,南院大王也属于北方官员的制度
[img]534730[/img]
辽朝北方官下有很多下属官署,其中一个叫“南大王院”。当然,还有一个叫“北大王院”的官署。两者并立。南大王院设有南院王、知南院王等,北大王院设有北院王、知北院王等。
南大王院和北大王院都是辽朝北部官北枢密院下的两个下属的官署。南大王院是南大王院的最高领导,北大王院是北大王院的最高领导。这两个机构的前身是契丹遥战八中迭拉部的贵族群体。
迭拉部和B室部都是契丹人崛起初期最强大的两个部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迭拉部的首领。为了巩固皇权,耶律阿保机在922年将迭拉部分分为五院部和六院部,两部分以“夷离堇”为最高领导。
此后,契丹受到汉化的影响不断加深。为了消除辽国后来契丹部落过于原始的痕迹,五院部改为“北大王院”,六院部改为“南大王院”。原来的“夷离堇”改名为“大王”。南院和北院都有一个国王。
由于辽国除契丹人外,汉人众多,采用双轨制度,在契丹分为南北两个制度,南大王院最初从契丹部落分割,与北大王院属于北方官方制度。
事实上,南大王院和北大王院分别负责辽代契丹部落的军民政治。与宋代枢密院和中书门下的省份不同,契丹的枢密院占主导地位。虽然分为南北,但位于首相府之上,南北大王院的地位实际上只是北枢密院的下属机构。
太重要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南院大王。
[img]534731[/img]
南北大王院除了掌握契丹总部的事务外,还负责皇帝的日常出行,共同保护皇帝的安全。南北大王院的相关守卫士兵是皇帝亲自从亲信中选择的。
由于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南院大王,在辽朝南院大王名单中,都是姓耶律的皇族中人。即使萧氏是辽朝的后裔,他也没有资格担任,更不用说汉人担任南院大王了。
据说历史上不可能有耶律姓以外的人担任南院大王。虽然真正的南院大王在辽朝确实是一个杰出的人,但它并没有《天龙八部》中设定的那么强大。
辽朝南院大王的职位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