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6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
欧洲大陆充满颠覆性的科学革命,所有的新思潮都准备在黑暗中移动。此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繁荣时期,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似乎与科技进步相去甚远。今年深秋,安徽王家出生了一个小女婴。她的家人给她取名为王贞仪。
在崇尚“女人无才是德”的乾隆盛世,王贞仪应该像普通女人一样读《女戒》、《内训》等教化书籍,养在闺房,直到豆蔻年华找到好人,相夫教子。但没想到的是,她的人生轨迹,却活出了穿越时代的传奇。
她生来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她能保留下来的工作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并在18~24岁时完成。她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比西方更有说服力。200年前的无数个晚上,她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她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王贞仪出生在一个科学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受到科学带来的洗礼。
她的祖父是知府,精通算术,喜欢研究星象;我父亲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在业余时间熟悉医术,成为一名著名的医生。他出版了四本医学专业书籍,教女儿王贞仪医学、地理和数学。
祖母和母亲都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受文学影响。
[img]535263[/img]
与其他从小接受女性红色和胭脂首饰兴趣培养的女孩不同,她习惯于跟随祖母和母亲,在纸堆里爬来爬去,从小就读书,聪明,8岁能写诗,11岁能写文章。但在11岁时,王贞仪快乐而稳定的童年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祖父因涉及官方风暴而被降职到吉林,王贞仪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四处游荡。
从安徽长途跋涉到吉林不久,祖父病逝,这是她人生转变的重要时间节点。
祖父去世后,她继承了祖父留下的近万本关于天文、地理、数学的藏书,开始日夜努力学习张衡、祖冲等科学祖先的智慧结晶。16岁时,她跟随父亲行医,游历了著名的山川,学习射箭、马术和武术。王贞仪在草原上如此英勇、独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她说:“谁说女人只能待在闺房里?我更喜欢马上谈论英雄。”“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天空是圆的呢?”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问题。
200多年前,王贞仪用一句话轻松回答:“人们住在地上,每个人都住在正确的地方。从远处看,每个地方都是斜立的,每个人的立场都是斜立的。现在,不是每个人都穿着它,每个人都走在地上。”简言之,我们地球上的人主要看自己。他们呆的地方自然是平的。相反,它们是远处的天空,看起来像是倒着的。
王贞仪的解释新颖易懂,从宇宙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虽然西方提出了万有引力,但没有人能清楚地解释“天圆地方”。
此外,西方科学家钦佩王贞仪对日月食的解释。女人不上学,她没有老师,不明白为什么夜晚月亮会反射太阳光,只能翻着张衡的《灵宪》苦思冥想。那是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的元宵节。她偶然看到镜子映出灯笼的影子,仿佛得到了启示。她立刻钻进闺房,用极其简陋的仪器做了一个实验:挂一盏水晶灯作为太阳,用圆桌作为地球,用圆镜作为月亮,控制吊灯水平的变化,改变圆镜和圆桌的距离。月食的原因被这个聪明的女孩理解了!
她高兴地写了《月食解》,不仅语言直白,还画了一张图片,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同时,她还解释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和日食,这与现代天文学所阐述的日月食原理是一致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日月食原因的解释。当时她才20岁。
[img]535264[/img]
每天晚上,她坚持观察天象,记录行星轨迹,写下《经星辩》,正确推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转方向。
除了研究天文学,聪明的王贞仪也学会了观察天气。邻居出门前总是问她今天是晴是雨,她能准确预测。
除了天文学的造诣,王贞仪也是一位优秀的数学知识传播者。她将著名数学家梅文鼎的深奥作品分解为五卷书的简单计算原理,为初学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简洁的方法来学习乘除法和勾股定理。她当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她20多岁时被称为“女中华佗”。
她所处的时代是西方科学的涌入。当时,中国要么盲目崇拜西方科技,要么盲目鄙视西方科技。然而,王贞仪主张兼容并包,认为他应该抛弃门户的观点,把真理放在第一位。对于封建迷信,王贞仪不怕世俗,勇敢地向宗教和迷信宣战。
其他人用宗教的观点批评她,王贞仪言辞犀利,提出要批判继承古代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炼丹延年时,官宦流行,她毫无顾忌地指出,丹药没有效果,炼丹是自欺欺人。后来,她的离经叛道因为触怒了官场的常规,备受指责:冒闺阁之大不恭。但在王贞仪看来,面对社会的各种不公和偏见,只有女性勇敢地站起来,振臂大喊大叫,社会才能更多地看到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于是, 诗歌成为她倡导女权思想的“利刃”: “丈夫的才子胸,谁说女儿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尝试打败丈夫的雄心”!
已经晚婚的她被打上了“闺阁狂人”的烙印,周围的人看到她多么不解,少不了在背后窃窃私语,但王贞仪却不以为然。
直到25岁,她遇到了家境贫寒的年轻秀才詹枚,然后坠入爱河,毅然嫁给了爱情。
结婚四年后,她在做家务的同时,也致力于科学研究,留下了几十卷在当时重大学科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作品,直到29岁去世。
清代著名学者钱仪吉曾称赞她追求自我价值、不怕封建传统、大胆实现科学飞跃的生活:“班昭之后,只有一个人”;袁枚称她的诗为“有奇杰之气”;《女士德卿传》评价王贞仪:“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纵观王贞仪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她打破偏见、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恒的。
她像一颗灿烂的流星,从天而降,值得后人惊叹、学习和效仿。
为什么王贞仪在西方很有名,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