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农民起义出身。20年来,陈友谅登基称帝,与吴王朱元璋争夺统治权。经过几次争夺战,陈友谅大败退役武昌。陈友谅看到领土越来越少,非常生气。首先,进行改革。首先,将富人的财产和土地平均分配给贫困农民,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二是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水利;第三,不断扩大军队。粮食充足,陈友谅以粮食为筹码,开出了当兵有粮食供应的条件,1363年,军队人数迅速扩大到60万。
[img]532128[/img]
军队越来越大,陈友谅不再害怕朱元璋。目前,朱元璋的军队数量相对较少。如果双方交火,陈友谅肯定朱元璋会输。朱元璋进军安丰后,陈友谅开始进攻。令人惊讶的是,他选择了洪都,而不是攻打集庆。为什么他选择了一个“三寸之地”而不是朱元璋的真命门?客观地说,陈友谅还是比较害怕朱元璋,已经被他打怕了,不敢轻举妄动。
不幸的是,陈友谅选择攻击洪是一个错误的军事决定。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护着洪都。虽然朱文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但他有点放荡不羁。事实上,当他到达战场时,他绝对是一个男人。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与朱文正的1万大军作战。首先,人数没有可比性。他认为他可以安全地赢得洪都,但结果被计算出来了。朱文正得知陈友谅前来攻打,立即召集全体士兵,然后明确分工。朱文正派邓愈守卫福州门,薛显守卫章江和新城。每个重要地方都会有专门的把手。他带领2000名精锐士兵出城门迎战。巧合的是,他一部署,对方的军队就吹响了集结号。
[img]532129[/img]
陈友谅的战斗策略和上次攻打太平一样。他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低估了朱元璋的智慧。这一次,洪都的城墙发生了变化,建在离河30步之外。在这种情况下,陈友谅别无选择,只能和对方一起工作。首先,他用炮弹技术炸开了城墙。一枚炮弹飞过去,对方开始了猛烈的进攻。陈家军被炸得血肉横飞,不敢轻易投掷炮弹。这时,守城门的邓愈率领军队用木栅栏挡住了被炸的缺口。陈家军立即向缺口进攻,朱文正率领军队前来帮忙,在军队的保护下,邓愈终于堵住了缺口。
刚刚结束,薛显的一方也迎来了好消息,薛显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直接率领精兵杀出城门,还斩首了对方的将军刘震昭。经过这样一场战争,双方伤亡惨重,但红都还是没有被陈家军攻下。陈友谅很生气。显然,有60万军队,但他们不能在敌人中做1万人。如果他们再拖下去,恐怕情况会更加困难。于是改变策略,决定全面攻击各个城门,这样朱文正恐怕就很难支撑了。
看到不行,朱文正决定用“盘外招”让自己的心去找朱元璋救兵,并派人用“爆炸”的方式愚弄陈友谅。没想到,陈友谅相信了,给了朱文正投降的时间。谁知道,约定的日子,军队已经聚集在城门里,等待陈友谅放马。看到这种情况,他很生气,直接杀了来谈判的人。最后,陈友谅没有攻击洪都。
陈友谅60万大军攻不止一万守军的洪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