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贞《史记索隐》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是五霸。这也是当今历史学界和历史教科书中常见的说法。
[img]528911[/img]
然而,这五个霸主的霸权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春秋时期的准霸主,楚成王。楚成王一生灭国十一。他打败了宋国和齐国。他还包括郑国、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徐国等中原诸侯。可以说,楚成为先秦时期的超级大国,楚成王是最重要的奠基人。
@ 齐桓公敬畏他。在召陵之盟,正是楚成王克制了自己的野心,成功与齐国领导的中原诸侯联盟讨论,实现了齐桓公的完美霸权。否则,如果双方开战,很难说谁会死。即使齐国赢了,也会遭受重创。
@ 宋襄公敬畏他。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宋襄公惨败于楚成王,伤势严重。虽然宋襄公死前嘴硬,以为自己守军礼,奉行仁义,但恐怕不得不承认,宋楚公的实力相差甚远。他真的没有能力和楚成王争霸。
@ 秦穆公也敬畏他。如果楚成王没有护送流亡国外的晋国公子重耳到秦国,秦穆公就不可能支持重耳成为晋文公。如果楚成王没有把一代才华横溢的百里奚让给秦穆公,秦国就不可能迅速治愈并成为西方霸主。
@ 晋文公也敬畏他。晋文公流亡楚国,得到楚成王的热情帮助,晋文公答应复国后,与楚交战退却三舍,其实并不想与楚为敌。楚成王也不想和晋文公正面交锋。然而,楚国将军成功,违反了王命,擅自进攻,导致了城濮一战,楚军大败。除了保全自己的大部分私人士兵,陈蔡郑旭的仆从国军队都遭受了重大损失,楚国申息两邑的地方军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楚成王本来就很生气,成得臣违背了王命,现在又打败了,于是派人对成得臣说:“医生若入,若申,息之老何?意思是你现在回国,何颜面对申息父老?
[img]528912[/img]
成得臣知道自己死了,但他还是想争取,于是让儿子成大心地向使者求情,要求戴罪立功。
然而,楚成王最终拒绝赦免成为大臣。这是一位猜忍权谋的君王,当初成得臣违反了王命,他故意少给军队,让成得臣以若敖私卒为主力攻打晋军。这样,无论输赢,尾大不掉的若敖族都会被削弱。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在大败之下,成功的大臣也能保住家族的军队,失去的只是申息两邑和仆从国的兵马——这让楚成王更加恼火,所以他想借此机会摆脱成功的大臣;如果成功的大臣不服造反,他只是一劳永逸地摧毁了若敖。
然而,成得臣不想自己参与整个若敖族。如果敖族只想专权,不想造反,那么成得臣最终没有回国,而是在连谷(今河南西华境)自杀。
成得臣死后,权力重组,若敖头号反对者,楚氏家族的吕晋文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地说:“人不要给毒!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我击其外,楚朱其内,内外相应!“晋文公在楚国待了半年多。他知道吕臣在楚国贵族中基础浅薄,威望不够。恐怕很难镇服若敖。晋文公说,他最多只能维护自己,不能造福人民,也不能再威胁晋国。
作为一代英雄,喜欢玩弄战略权力是正常的,但玩得太多会引火烧身。成得臣的死并没有伤害若敖人的肌肉和骨骼。相反,若敖人团结起来,想给楚成王一些颜色。就在这时,楚国王子和商人的地位不稳定。若敖人与商人一起发动政变,迫使楚成王自杀。
成王想在死前吃一只熊掌,做一个饱死鬼。残忍的商臣甚至拒绝同意父亲临死的要求,继续强迫,成王不得不上吊自杀。
其实楚成王也没那么爱吃熊掌,只是熊掌要煮几天,可以耽误时间,等援军。当然,儿子一眼就看穿了老父亲的小把戏。
因此,曾经让中原诸侯战栗的一代英雄楚成为国王,悲惨地死去。曾经的名声和武功突然消失在水中,没有任何痕迹。在他的一生中,他与春秋四位霸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然而,无论他是赢是输,他每次都不幸成为配角。他看着霸主的小金人被别人带走。最后,他悲惨地从自己的儿子那里拿走了盒饭。他的运气真的很糟糕。
商臣即位为楚穆公后,将若敖族首领、成得臣之子成大心升为令尹。从那以后,如果敖在楚国的权力越来越重,从公元前627年到公元前605年20多年,楚国的四任令尹都是若敖,导致楚穆王的儿子楚庄王即位后大权旁落,不得不等待机会,然后一飞冲天,彻底摧毁若敖,最终实现了祖父楚成王的两大梦想——巩固王权,统治世界。
楚成王死后,楚庄王只有五六岁,看不出什么雄才大略。但如果楚成王知道自己的孙子在地下是如此强大,他也应该感到欣慰。
落魄公子被四个霸主欣赏,这个人到底有什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