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故事。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强国,魏国不容忽视,蜀国是绝对的主角,也有很多场景。相反,吴国,一个占领江东几十年的政权,就像小说中父亲不爱母亲的小透明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然而,尽管如此,吴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力量之一。魏国被司马篡夺后,吴国坚持了15年。为什么这种像跑龙套一样的力量持续时间最长?
[img]528005[/img]
事实上,相反,与其说吴国存续时间最长,不如说魏蜀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崩溃,国运在吴国之前就结束了。
先说说最早灭亡的蜀国。
虽然蜀国在魏三路伐蜀大军的攻击下被摧毁,但随着剑阁的险塞地形,主攻钟会大军最初被姜维带领军队拦截。相反,邓艾从阴平小道攻入绵竹,蜀国最终选择投降。
可以说,司马昭想攻打蜀国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他的目的与灭国无关,但他没想到邓艾会攻打阴平局。第二,他没想到成都会在失去蜀国之前直接跪下。就像你和另一个人交谈,但你不小心给了对方几秒钟的暴击。
为什么蜀国会迅速投降?
从表面上看,这自然是邓艾军队的压力,但邓艾通过阴平小道进入蜀国。军队穿过这条羊肠小道就像挤牙膏一样。在此期间,有700多英里的无人区。邓艾几乎一路凿山开路,修建了栈桥,完成了这次惊喜袭击。
在经历了这样一支强制性的军队之后,不到1万支军队,不太可能携带大量的军备,更不用说有效的城市攻击装备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蜀国依靠成都坚固的城墙来降落呢?
据历史记载,进入绵竹后,蜀国大臣乔周利当时排众议,劝刘禅投降。“千里山河轻如子,两朝冠剑恨乔周”,唐人李贺恨乔老人牙痒痒,以为是这种只懂酸文假醋的软骨头坑了蜀国。
但说实话,乔老人的心底就像一面镜子。投降的选择无非是投降对他最有利。
事实上,当时的蜀国内部非常不稳定。刘备入蜀以来积累的矛盾逐渐肤浅。此外,蜀国在三国中的国力最弱,一些地方势力不承认朝廷的反复北伐。
可以说,除了少数主战派,人和老师的疲劳是蜀国最真实的情况。因此,无论是乔周还是其他主和派,他们选择投降只是因为他们认为改变皇帝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
如果说蜀国不小心被魏国的暴击杀死,那么魏国的灭亡就更加悲惨了。它真的死于内乱。
与蜀国和吴国相比,魏国实力最强,但内部矛盾也同样复杂。曹操时期,最尖锐、最复杂的内部矛盾来自士族与曹家族的冲突。
曹操还活着的时候,他发布了“求贤令”,希望通过人才打破士族对人才的垄断。然而,曹丕掌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赢得全家人对他当皇帝的支持和帮助,他放弃了曹操的人才政策,转而推出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名义上是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当官,但其实只有世家大族说谁有德才有才。这种拉拢效果一般都不好。有了身份和地位的保证,世家大族一眨眼就忘记了“复兴汉朝”之类的说法,转而支持曹丕。
但是后果呢?由于官员的任命和选拔已经成为士族家庭的话语,他们的势力开始逐渐增强,司马氏的权力可以倾向于朝野,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捷径。
骄傲的曹丕没想到,几十年后,他采纳陈群意见的决定成为曹氏政权灭亡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最强大的曹魏在蜀国灭亡后不久立即被司马炎的晋朝所取代。
[img]528006[/img]
谈完蜀魏相继灭亡的原因,我们再来谈谈吴国。
吴国之所以能成为三国中的“老寿星”,不仅是因为蜀魏有自己的地理环境优势,也是因为长江天险的险塞。在中国古代,北方政权征服南方最大的障碍不是别的,而是长江天险。
与陆地作战不同,水军在长江流域作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无奈的是,对于北军这些旱鸭来说,不仅造船水平远不如南方人,而且水战经验也差了很多。士兵是这样的,当权者也不例外。
以曹丕为例。公元225年,他发生了一起巨大的乌龙事件。今年秋冬,曹丕率领10多万军队准备渡过长江。为了防止军队被吴国的巨型建筑船吊死,他“机智地”选择在枯水期渡过河流。出乎意料的是,天气太冷了,长江都结冰了,根本无法航行。
历史书记载,“军卒十几万,数百里旗帜”的魏军只能尴尬地站在河边。“临江观兵”后,无奈的曹丕留下了一句“南北固天”,于是赶紧班主任回朝。
现在我们都说“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在古代也是如此。虽然训练一支水军不需要一百年的夸张,但这种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形成战斗力的军种并不能一夜之间拼凑起来。
面对东吴的精锐水军,曹魏和后来的西晋都必须耐心打造一个能与之匹敌的水军。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小透明度才能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长的存在。
为什么吴国还能坚持蜀汉曹魏相继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