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衰落的整个过程来看,明朝军事上愚蠢的材料层出不穷,这在朝代是罕见的。如果说李景龙的愚蠢证实了民间富家多败儿古训,那么另外两个愚蠢的材料,只能是崇拜明朝文官书生误国的闹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在明朝的愚蠢材料中,杨思昌集中了袁应泰和李景隆之间的许多共同点。例如,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前大学士杨鹤,这与李景隆相似。他也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官,写得好,口才好。这和袁应泰差不多。然而,作为一个愚蠢的材料,杨思昌青出于蓝色而优于蓝色。他不仅行为愚蠢,而且道德败坏,性格奸诈,还为另外两个明朝愚蠢的材料感到遗憾。实事求是地说,杨嗣昌也不是没有优势,他能说会道,再加上凡事都能体会到皇帝的意图,所以很受崇祯青睐。
而且,他也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家,在镇压中原李自成的策略上,他提出了四正六角十面网战术构想和外面的喧嚣必须先安内外交策略是解决明末问题的好策略。但理论好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杨思昌属于那种动嘴能力差的人。如果他把它放在一个参谋的位置上,他可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他坐在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的位置上,所以一个好的策略变成了一个坏的策略,直到它伤害了明朝。
先说杨嗣昌的四正六角十面网,这个想法真的很好。如果实施得好,李自成就足够死了,但战争必须要钱。明朝国库早就空了。杨嗣昌病急乱投医,甚至用汉武帝时代均输法。结果,大量的工资分摊给普通人,军费没有筹集多少,而是用火浇油,原本没有造反的地区也处于叛乱之中。活不下去的农民更是铁心跟着李自成造反。杨思昌做事不好,用人更错。他提拔熊文灿担任五省总督。此时,孙传庭和洪承类的官军连战连胜,几乎杀死了农民军。杨思昌嫉妒他们的伟大成就,并敦促熊文灿招募农民军。
这很好。原本绝望的李自成突然绝望,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熊文灿的工作更加迂腐。他只是得到了农民军口头投降的承诺,接受了农民军的投降。结果,张献忠、李自成等部门当场休息,没有解除武装,而是得到了熊总督的大量粮草救济,直接帮助人们休息。羽毛丰满的时候,已经投降的农民军脸皮翻了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中原五省战火又开始了。明朝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军费,但最终功亏一篑,成了无收获的盲目折腾。
再说外面的喧嚣必须先安内,这个想法很好。明朝永远不能在两条线上作战。我们必须首先安定下来,全力处理内部问题。但自古以来,谈判就要靠实力说话,否则只能被屠杀。杨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却被关外的满清当猴耍。公元1638年,满清皇太级统帅重兵饶过山海关入侵中原,在北京周边地区大肆杀掠。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嗣昌还傻乎乎地想着。议和。援助首都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只说了一句反对议和的话,被杨嗣昌怀恨在心,然后公报私仇。首先,他只给了卢象升几千个老弱兵卒,试图把卢象升到虎口。
满清也知道卢象升是明朝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集中重兵把卢象升包围在巨鹿身边。危机时刻,杨嗣昌坐在重兵身边,看着卢象升身陷重围而不救。卢象升浴血奋战,与清军几倍于自己的精锐部队激战了一整天,在手刃数十清兵后慷慨殉国。后来,为了掩盖自己的生活,杨嗣昌甚至诬陷卢象升逃跑。直到巨鹿当地父母找到卢象升的尸体,杨嗣昌才扣留了80多天,没有验尸,也没有报告。这样一个奸诈的阴刻,真的是潘仁美在《杨家将》评书中的翻版。但问题是,毕竟评书中的潘仁美还是有军事才能的,杨嗣昌在这方面简直就是脓包。
[img]527068[/img]
更可气的是,满清大军肆虐中原,杨思昌总督各路援军,竟然畏敌如虎,不敢与清军作战,装备精良的明军眼睁睁地看着清军在自己的眼皮下烧杀抢掠。这一次,清军攻占了80多座城市,杀害了20万平民。明军不敢和他们战斗。他们只是默默地跟着清军,把清军送出了国门。就连清军也觉得讽刺。皇太级命令士兵们在树上写下来百官莫送这种羞辱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没有能力打仗,但杨思昌有一手推卸责任。每次打败仗,杨思昌总能列出很多理由把责任推卸给下面的官员。比如这次满清入侵,明朝共有36名巡抚总兵被判刑斩首,而最大的负责人杨思昌却毫无过错。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杨嗣昌的心胸还是很狭隘的,明末几位难得的名将,如孙传庭、洪承类、卢象升,都被他排挤陷害,自毁长城。说到明朝双线作战的失败,品德低劣、志大才疏的杨嗣昌是第一个败事的人。
然而,报应总会到来。崇祯十三年,杨嗣昌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围剿张献忠。明军初战得利,全军覆没了张献忠。关键时刻,杨嗣昌嫉妒病重重,与下属将军左良玉、贺人龙发表意见。结果两位将军罢工,虎落平阳的张献忠终于逃脱了升天。之后,张献忠在湖北四川打了一场游击战,把杨嗣昌打了一团。当地人编民歌嘲笑杨嗣昌杨阁部(指杨嗣昌),离我三尺路。转过身来,张献忠趁杨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机会,袭击襄阳,杀死了明朝的襄阳王。远离四川的杨嗣昌闻到了蓝色的闪电。这种罪行是明朝的失藩大罪,即使神仙也救不了他,无奈之下,杨嗣昌拿了一瓶毒药,一仰颈服毒自杀。
可笑的是,杨嗣昌死讯传来,崇祯皇帝还没有治愈他的罪行剿贼功今天,崇祯被很多人追求为太子太傅。说好话,认为皇帝是有才华的,其实崇祯是个人,阴险猜疑,做事偏执,偏偏宠信杨嗣昌这种无能又道德败坏的恶棍。识人眼光如此愚蠢,明朝不亡才怪。更可笑的是,清朝立国后编明史,杨嗣昌的儿子杨三松上下跳跃,试图给自己的老爹翻案,然而,正义自在人心,编造明史的清朝儒生也没有被他误导。最可悲的是,张献忠将来攻克杨嗣昌的家乡武陵,并将杨嗣昌的祖坟清理干净。其实他这样做是真的恩将仇报,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来说,杨嗣昌可以算是救了他们一次又一次逃跑的大人物恩公。
杨嗣昌:一位深受崇祯信赖的大臣,却误君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