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的“殉国”行为并不少见。当一个朝代即将灭亡时,许多人仍然怀念这个国家,憎恨入侵者,选择与自己的国家一起死去。后世通常对这些人非常尊重。然而,历史上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南明时期的马士英。明朝灭亡后,政权向南转移,虽然不被历史承认,但南明确实存在。然而,最终,南明也灭亡了。一位大臣抵抗清兵,最终以身殉国。这就是马士英。马士英应该受到后人的尊敬是合理的。为什么人们说他是奸臣?
[img]525313[/img]
1、马士英人物简介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予南京户部主任,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峰总督等。甲申变更后,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户部尚书高鸿图等拥立福王朱由松为帝,是弘光帝。由于“拥兵迎福王于江”的功绩,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兵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洪光政权的首辅,被称为“马阁老”。后国事不济,曾立福王朱由松登基,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但世人对其死因怀疑,在清代,被后人责骂。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生存记录》对他们持有公平的理论。有《永城纪略》(含《永书》)和一些诗、书、画作品。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马士英与阮大成同中会试。又过了三年,士英授予南京户部主任。天启时,迁郎中,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来,推进右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月,号召公款数千金,馈遗朝贵,为守卫太监王坤所发,坐遣守卫。然而,这是官场惯例,所以当时东林复社集团的相当多的人上书称之为阉党构陷。
[img]525314[/img]
2、士英发迹
崇祯初年,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倒台,连依附于他的阮大成也光荣退休。官场失意的阮大成避开了南京,遇到了和他一样沮丧的马士英。
阮大成和马士英忍不住聊了几句。渐渐地,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近,成为了“相交甚至快乐”的知己。
就在这个时候,回到家乡的周延儒想在大明官场再就业,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阮大成知道后,他立即挥手,拿出22万白银给周延儒找工作,很快让周延儒回到内阁首辅的高位。
东山再起后,周延儒立即向阮大成开启了报恩模式。阮大成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周延儒推荐马士英为官。
这时,世界上没完没了。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围攻下,明朝相继失去了城市和土地,迫切需要好将军来平叛。因此,周延儒利用目前的情况向崇祯推荐马士英平叛。
早已不知所措的崇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马士英变成了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州、凤阳等地的军务,专门负责清理叛军的朝中大臣。
要说马士英真的很有竞争力,保定总兵刘超叛乱,崇祯让马士英平叛。马士英一句话也没说。他带着一票人打败了叛军,没有反击的力量。他还逮捕了刘超到北京进行法律。
此时的马士英,可谓忠勇纯洁,大明江山栋梁之臣,明朝未来的希望之星。
不幸的是,人们总是会改变的。1644年,大顺军打开了北京的大门,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宣布大明以“天子死国”的悲剧结束。山河破碎的国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例如,希望之星马士英从此走上了黑化之路。
[img]525315[/img]
3、败坏朝纲
崇祯死后,远在南京的文武官员商量再立新君,其中鹿王朱常和福王朱由松的呼声最高。
可以合理地说,福王朱由松是崇祯的堂兄。在血统亲疏方面,他应该继承大统。然而,以东林复社为首的官员担心,福王登基后会追究“妖书”和“攻击”、“移宫”等案,于是打着“立贤”的旗号,要求立鹿王为君。
就在两派人马为福拥鹿僵持不下的时候,马士英却表现出了实干的精神,率军5万人拥抱福王朱由松直奔仪真,使福王即位成定局。
福王登基后,定都南京,改年号红光,南明小朝廷映入世人眼帘。
马士英以支兵迎立福王的伟大成就被授予首辅。马士英有发言权后,立即推荐阮大成为官,以报答当年的推荐。
在马士英的推荐下,弘光帝先后任命阮大琏为兵部增加右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等职务。每一个都有真正的权力和尊重的权力。
不幸的是,回到权力中心的阮大成并没有想到忠诚地为国家服务。相反,他依靠马士英的支持者,大力压制东林党和一些正直的朝臣,迫使史可法律主管淮扬,正义之士纷纷夺冠。
阮大成在不断激化党争的同时,马士英也不断以酒美迷惑洪光帝,偷偷窃取权威。结果,马阮两人耍君弄权,败坏朝政,使朝廷上下一片烟雾缭绕,最终造成严重的内部滚动。
在马士英首辅的帮助下,南明王朝不仅没能恢复旧山河,反而越辅越衰。本该支撑南明王朝的马士英,成了弘光朝的掘墓者。
[img]525316[/img]
4、以身殉国
马士英和阮大成以劫私报复,党同伐异的神操作使朝中人才凋零。扬州只有一位历史可法、忠诚的督教,从不放弃南明王朝。
没想到马士英竟然是史可法这样的好将军也容不下。他不但处处约束史可法,还疯狂地克扣史可法的粮食工资,导致前线部队断粮。
焦急的史可法多次写信给下属要工资,但马士英却置若忽视。不仅如此,马士英还不顾军政要务,将儿子提拔为总兵,管理京师防务。
马士英的逆天操作引起了愤怒和怨恨。最后,左良玉手里拿着一支重兵,受不了了。在摧毁马士英奸夫的旗帜下,他率领军队东征开始了一场“清朝君主侧”的战斗。
左良玉起兵的消息传来后,马士英仍然坚持“宁死卤,不死反”的主张。他严格要求史可法移动师阻止左良玉,这直接导致江北和淮扬防空。已经虎视眈眈的清军怎么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于是八旗铁直奔扬州,史可法不得急于向朝廷求助。
值此国难之际,马士英依然以内战为先,根本无视史可法的求助,导致一代名将英勇殉国,清军锋直接逼近南京。
1645年,清军征服南京,无数高门显贵。为了生存,清流雅士争先恐后地剃了头发,换了衣服。然而,马士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他去了杭州和绍兴的许多地方,继续高举反清的旗帜。不幸的是,他英勇正直,因为他失去了敌人。
马士英殉国后,很多人怀疑马士英“奸臣”的身份,甚至提出了“忠奸莫辨”的主张。然而,回顾马士英的首辅生涯,他既没有首相能撑船的胸怀,也没有能力胜任首辅。结果,洪光无休止地战斗,没有战斗力。说马士英误国真的不是冤枉他。
我只能感叹南明人才的枯萎。经过多年的党争,连马士英都成了南明为数不多的“忠臣”之一,这说明南明人才的反淘汰有多严重。这样,南明小朝廷最终落得烟消云散的结局,可以算是自己的错。
为什么马士英死于殉国,被后人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