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李承乾造反,
公元644年,大唐第二个废太子李承乾病逝黔州,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打击对李世民来说太大了,废朝一日表示哀悼。
这时,李世民想起了高祖李渊。当时,他亲自杀死了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并处死了十个侄子。当时,李世民没有任何感觉。但此时此刻,他似乎回忆起高祖求自己不要杀侄子时的眼神。只有此时此刻,李世民才能真正体会到高祖当时的心情。
但他总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以至于孝顺的儿子竟然走上了谋杀自己的地步。
早期的李承乾并不荒唐,而且还颇有贤名。
[img]523194[/img]
他的老师李纲腿脚不方便,只能坐轿子入宫。而且每次李承乾都恭恭敬敬地亲自迎接老师,对老师执礼周到,尊师敬道,做得很好。母亲病重时,李承乾日夜守候在长孙皇后的榻前。母后去世后,李承乾悲痛欲绝,连太宗李世民都心疼,还亲自劝儿子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能因此伤心过度。至于李承乾的文韬武略,也堪称上乘。每次奉命监国,李承乾都能做到“颇知大体”、“颇能听断”,做得相当出色。
然而,在确立了李承乾的王子身份后,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王子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魏王李泰。
李世民登基后,首先封李承乾为王子,但仅仅一年后,他就封李泰为越王,并封他为扬州大都督,遥领常、海、润、楚、舒、庐、豪、寿、涉、苏、杭、宣、东睦、南和、越、婺、泉、建、台、括等22个州。贞观五年,又封李泰为
左武候将军一职,贞观十年,不仅加了李泰的封地,还想让他搬进离东宫只有一步之遥的武德殿,改封为魏王。
这时,连魏征都看不下去了,上书直劝就打消了太宗的念头。然而,虽然李泰没有如愿搬进武德殿,但很快,他的待遇就像王子一样。
[img]523195[/img]
李泰不仅可以乘轿上朝,还可以在宫中抚养李泰的长子李欣。更重要的是,李泰被允许设立文学博物馆,招募世界各地的圣人。
这让李承乾坐不住了。他为什么这么说?
我想我父亲李世民是通过招募世界各地的圣人来夺取世界的。现在我父亲允许我哥哥公开设立文学博物馆。李泰不想走他的老路吗?
李泰不负众望,主持编写了《括地志》,赢得了父皇的高度赞赏。李世民不仅把这本书放进了皇家书馆,还一个接一个地奖励了魏王李泰,他的恩宠已经超过了他的王子。
看到这种情况,大臣们纷纷爬上书,劝太宗改立李泰为太子。
另一方面,此刻的王子李承乾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不得不被迫出手。首先,他想暗杀李泰。他不能直接向父亲学习,强迫宫殿。不幸的是,他并不机密,最终失败并被废除。
李承乾错了吗?他亲眼看到了叔叔一家的悲惨结局。他不想成为“第二名”。他只是想保住王子的位置。他后来的荒谬行为让他的父亲和兄弟疯了。如果他不努力反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等待被抛弃。
[img]523196[/img]
作为父亲,李世民开创了政变流血的先例。一方面,李承乾是王子,另一方面,他纵容李泰的超越礼仪。就连大臣们也顺其自然地爬了起来。他们怎么能责怪儿子们效仿自己呢?
纵观历史,李承乾是历代郁郁寡欢的王子的缩影。他过早地被推上王位,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继承王位,这给他造成了太大的压力。自古以来,没有一个被废弃的王子能幸福地结束。
饱读历史的李承乾太了解这个道理了。与其等待被废除,不如奋起一搏。只是他没有杨迪皇帝的残忍,也没有父亲皇帝的勇气,最终无法逃脱被废除和流放的结局。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只要李世民一死,李承乾就能坐在皇位上 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