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文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即使你没有听说过或背诵过他的诗,你也必须知道“王安石变法”。然而,这种变化最终失败了。虽然历史对王安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看看这些评价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负面评价都是在民国之前,也就是说,王安石的历史形象几乎总是负面的,那么古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呢?
宋代两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一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两者都失败了,但“熙宁变法”比“庆历新政”更糟糕。最重要的标志是,虽然范仲淹失败了,但他的声誉并没有下降,而是上升了。王安石失败后,他的声誉急剧下降。他同时代的人们给他传播了很多“谣言”,编造了很多“笑话”,用捏造的话嘲笑他,攻击他,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肮脏的一面。
[img]519359[/img]
1.把王安石描述成一个邋遢猥琐的人。
《邵氏闻见录》说,宋仁宗举行了一场钓鱼宴会。在钓鱼的过程中,大臣们都专注于钓鱼,但王安石有趣地把茶几上的诱饵当作零食吃。苏迅在《通奸论》中说,王安石不是浣熊,规模不是擦,四季不洗澡,说:“错了世界,一定是这个人!”
野史甚至嘲笑他的外貌,说他“虎头牛耳”, “脸黑,皮肤像蛇皮”,“眼睛不停地转动,视物如射……”这是什么怪物?
2.嘲笑王安石贪财好利。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好朋友,后来变法成了敌人。司马光说,王安石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与人民争利。他在《苏水纪闻》中嘲笑王安石,说有一次,有人向王安石建议,把800里梁山泊的水放出来造田,万利万利。王安石一听神,赶紧问,放下的水,在哪里可容?对方说,在凉山泊边,再挖一个800英里的泊就行了。司马光编造了这个故事,嘲笑王安石急功好利。
[img]519360[/img]
3.嘲笑王安石好马屁。
李壁的《荆公诗注》编造了一个“笑话”,说王安石的儿子王培才华横溢,有人为了取悦总理王安石,特写诗说:“文章双孔子,艺术行业两周公。”把父子的才华和能力比作孔子,王安石大言不惭地说:“这个人认识我的父子!”王安石因此失去了好的马屁名声。
事实上,仔细观察王安石的政治、文化和人性。虽然他的生活不拘小节,言语好,改革大刀阔斧,选人用人独断专行,但他说自己陶醉于马屁,傲慢到是非,离事实太远了。事实上,在变法过程中,他非常注重倾听各方的意见,有时还会向基层人民征求意见。与此同时,他为人正直,从不把马屁当作客观评价,而且讨厌别人的阿谀奉承,有洁身自好,实事求是的一面。
[img]519361[/img]
他被别人描述得如此难以忍受。这是因为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知道王道而不改变权力,知道国家的弊端而不知道官方座右铭。最重要的是,改革触动了人们的利益,最终引起了公众的愤怒。文人喜欢渲染,这通常被夸大了。反对变法,甚至抹去了他的美德和才华。
当然,也有说公道话的人,比如黄庭坚,他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品熟观其风度(王安石),真视财富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辈子都是伟人。”这是对王安石的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为什么古人对王安石有如此多的负面评价?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