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三位汉人藩王被分封在云贵、广东、福建等地,云贵平西王吴三桂是三位藩王中实力最强的。
[img]518324[/img]
康熙时期,三藩势力已成为威胁清朝统治的力量。康熙亲征后不久,他开始酝酿削藩。
但是,削藩就是削减已经给别人的利益,相当于割别人的肉。谁愿意把这种事放在身上?
而三藩的实力不容小觑,做不好就会引起兵变,引起天下大乱,甚至导致朝廷颠覆的结局。
@ 清朝统治者对削藩问题也很谨慎,朝廷对如何消除三藩之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是以康熙为首,主张尽快削藩;二是以孝庄太后为主,主张慢慢削藩,让吴三桂等一批老将变老甚至死去。这时候再削藩,阻力会大大降低。
康熙最后为什么不听孝庄的意见?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案中哪一种更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孝庄太后削藩从缓计划。
孝庄的削藩方案很简单,只有一个字:拖,把吴三桂拖得越来越老,老得骑不动马,走不动路,甚至直接老死,然后开始削藩。
这个计划需要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它需要等多长时间。国家需要再忍受几年甚至几十年。
[img]518325[/img]
这个计划对经历过大战、更稳定的孝庄太后来说是个好计划;但对于年轻、精力充沛、准备做出贡献的康熙皇帝来说,他迫不及待地同意了。
康熙皇帝从速削藩计划。
康熙皇帝希望尽快削减诸侯,原因也很简单:三藩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国家财政,拖延时间越长,三藩的准备就越充分,对国家的拖累就越大。
既然早晚都要砍藩,不如早砍,早砍早乱早解决。
三藩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可以开始对付割据台湾省的郑家势力,准备对抗沙俄,平定葛尔丹。
@ 康熙皇帝计划尽快削藩。
[img]518326[/img]
这两种削藩方案各有道理,但津城沐雨认为,早削藩胜于晚削藩。
当时,清政府还处于起步阶段,周边势力虎视眈眈。如果后院问题不能解决,就不能腾出手来应对各方面的威胁。清朝将处于不利局面。
只有完成内部力量的整合,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威胁。首先解决法庭内部的奥拜,以处理法庭外的问题;首先解决政权内部的三藩问题,以解决其他政权问题。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你认为康熙的政策高明还是孝庄的战略更好?
[img]518327[/img]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孝庄的削藩方案是拖延孝庄的削藩方案 康熙为什么急着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