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们看的清朝宫斗剧中,女主角可以笑@ 除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还得益于一些重要势力的支持。其中有一股势力,就是太医了。就像甄嬛有一个温暖的开始,魏璎珞有叶天士,如意有江和彬。
随着越来越多的清宫剧的播出,我们逐渐发现太医似乎已经成为宫廷斗争的标准。当然,这只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在真实的历史上,太医更不用说参与宫廷斗争了,能否保护自己的生活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像温暖的开始一样和沈梅庄生孩子了。
[img]517954[/img]
历史上的太医并不那么容易。以清朝为例,太医不仅门槛高,工作量大,而且非常危险。清朝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200多年的统治下,清朝几乎所有的太医都是汉族人。为什么会这样?有三个原因:
一是太医门槛高
据史书记载,清代太医主要从民间医术会议和精通举人贡生医学的人中选择。入选后,必须进入教学厅进行培训。教官通常是高级老太医。
史书记载:
“太医院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医院使者,左右医院判决,俱汉一人。属于御医、官目、医生、医生。”
整个太医院由医院管理,其次是医院使者、医院判决等高级领导。然后是皇家医生、官员、医生,这些都是正式的太医。最后是医生,清朝的“医生”只能被视为实习太医。
[img]517955[/img]
要从“医生”升级为“御医”,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考核过程。清朝对太医升级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具体难度甚至超过了科学考试。一旦不合格,从降级到直接解雇。因此,并不是每个在太医院工作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御医”。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汉人都是这样呢?汉族人才更多,从最初的初选开始,有很多汉族人可以入围,最终进入太医院并不少见。
[img]517956[/img]
二、太医工作重
当我们看清宫剧时,我们发现像皇帝、太后和皇后这样的人可以随时召唤太阳治疗疾病。然而,当皇室和贵族大臣生病时,他们只能邀请普通医生。一般来说,家里有专门的医生,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清史稿》记载:
“御医、官目、医士掌分班侍直,事宫中宫直,事外庭六直。西苑寿乐房以我院官员两人直宿。”
也就是说,除了皇帝和后妃,住在宫外的皇室亲戚和大臣生病了,太医院也会提供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即使住在其他地方的公主和徐生病了,太医也必须带着“吃饭的家伙”去治疗。此外,还应详细记录治疗过程,并在返回北京后向皇帝报告。即使通常没有人生病,太医也必须每天邀请平安脉,以确保疾病的预防。可以说,他一天都不闲着,就像现在所说的“996”工作系统一样。
为什么汉人几乎是这么重的工作,当然要让汉人来做,汉人就等于满清的低劳动力啊。
[img]517957[/img]
三、太医危险多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皇帝宠坏了一个妃子,然后妃子突然生病了,皇帝让太医全力治疗,如果不是“抬头看”。有些人甚至说,如果他的妃子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整个太医院就会被埋葬等等。
虽然影视剧中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真正的清朝太医每天都面临着很多危险。毕竟,服务对象是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群体。一旦出现错误,太医负担不起。
因此,清朝太医不仅要做“996”的工作,还要每天把头放在裤腰带上。他们坚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理念。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汉人,大家都很清楚。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二》《京都太医院考略》等。)
清朝统治近200年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太医都是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