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庆历四年(公元716年),在山东发现了大量蝗虫。当时,人们认为蝗虫是上帝派来的。看到它破坏了庄稼,他们不敢捕捉它们。他们只是整天烧香,希望上帝怜悯他们。
[img]516877[/img]
这个消息很快就报到了朝廷,百官也主张姑息,祈祷上帝收回蝗虫。玄宗虽然是聪明的皇帝,但既然皇权是天授,皇帝就不能得罪上帝。
此时蝗灾愈演愈烈,再有拖延,必然导致颗粒无收,百姓饿死,不是人杀蝗。就是蝗虫杀人。
在这个成败的关头,只有宰相姚崇敢冒着世界的风险主张灭蝗。面对聪明强大的聪明皇帝和满朝文武的反对,姚崇采取了巧妙的做法和坚定的态度。
[img]516878[/img]
首先,他引用经典反驳那些食古不化的学者。他说《诗经》早就有记载:“秉彼贼,为了付火。”说的是用火扑灭蝗虫。古人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
他提出了实际的做法:晚上在田间点火,在火边挖一个大坑,蝗虫着火了。扑火即燃。烧后埋葬。他还分析了灭蝗的可行性:田间有主人,命令他们灭蝗。他们永远不会害怕疲劳和烦恼。
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他特意举出了中兴汉代光武帝(玄宗也是中兴唐朝的皇帝)鼓励灭蝗的做法,争取玄宗的耳朵。
[img]516879[/img]
灭蝗就像灭火。姚崇不仅勇敢知识渊博,而且有周密的行动计划。他派出了许多皇家历史,分别到各地监督灭蝗,使各地官员不敢忽视。
然而,汴州刺史倪若水接到命令后仍拒绝采取行动。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蝗虫是自然灾害。只有他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应对自然灾害,人力无能为力。过去,有些人想杀蝗虫,但他们不能为灾难而战。”
姚崇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但他仍然使用了适当的策略,以免在辩论中拖延时间。他派人给倪若水发了一封信,信中说:“古人说,如果一个地方有太多的道德守卫,甚至蝗虫也会避免他的管辖权。你还说道德修养可以避免灾难,所以你国内的蝗灾似乎是你不道德修养造成的?”
他话锋一转,问道:“依偎如坐视蝗虫吃光了庄稼,今年失收我看你这刺史还怎么做?”
倪若水见信大惊,立即布置灭蝗,“乃纵捕蝗14万石”。
[img]516880[/img]
各地杀蝗之多,朝廷百官又惊恐起来,都以为杀生太多要招“天谴”。玄宗听了太多这样的讨论,心里很害怕,就叫姚崇来重新考虑。
姚崇很坚定:“这是庸儒拘泥于古书的说法,必知事固有违经合道。相反,适权者”。魏朝时期,山东发生了小规模蝗灾,不忍杀蝗,甚至变成了大灾难。后来,所有的植被都造成了饥荒,人们饿得吃人。现在,如果山东不治理飞蝗,河南和河北未来将受到影响,河南和河北的人们将没有粮食储存。今年的收获是国家安全部门。现在就算杀不完蝗虫也能克制它,难道还要养以遗患吗?”
玄宗听了,觉得有道理,就不停止灭蝗。
[img]516881[/img]
这时,被称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出来劝阻。卢怀慎不是奸夫,也不是无能。他是一个诚实谦虚的官员。他总是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如姚崇,所以一切都是按照姚的意见做的。但这一次,他觉得这关系到国家的运气,于是出来开口了:“凡是自然灾害和安全都可以人工控制,杀虫多,就会暴力善良,愿意公开思考。”
姚崇毅然说:如果你再放纵蝗虫,庄稼就结束了。人们该怎么办?杀虫救人,有祸归我,千万不要分享!
姚崇明确提出不要为朝臣甚至皇帝对“天谴”的恐惧而下令,以免影响他好生恶杀的美名。他以宰相的名义下令。如果上帝生气了,他会在自己身上降灾。如果事情做得不好,他会削减所有的官职。
看到姚崇如此坚定,上上下下的反对者无话可说。灭蝗行动全面展开,蝗灾扑灭,终于解除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威胁。
姚崇不仅敢于承担安全和成败之间的责任,而且善于消除障碍,提出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方法。
[img]516882[/img]
荀子说:“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姚崇就是这样。他用古书开导那些拘泥于古书的人;对于效法先王的人,他用先王劝诫;对于那些谈论修德的人,他责骂道德;对于那些害怕负责任的人,他用独立的灾难来安慰他们。姚崇可以算是“仁者必智”,不伤害一个人,排众议,挽救危机,不影响团结。
蝗灾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姚崇是如何说服唐玄宗灭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