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学到了一个词,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文人。他们似乎都有一种“闲散”的态度,有些不是官方职业,有些不是礼仪,似乎无忧无虑,非正式,所以有些人认为它应该被称为“竹林七闲置”。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他们真的能“闲置”吗?
[img]516226[/img]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群学者,他们要么不拘礼法,走自己的路;或者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或者谈玄醉,唱歌哭。他们是竹林七贤,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群体,他们对生活的另类态度让现代人向往。
10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除了政治黑暗和战争乱世,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此期间,竹林七贤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人群体,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有选择。他们要么是官员,要么是隐居,要么是官员。
[img]516227[/img]
没有一个群体能像他们一样,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甚至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与以往的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隐逸是他们对生活的主要态度,这是修齐治平为夙愿的学者的新举止。
这些人在魏晋易代时期非常有才华。说到竹林七贤,每个人都会在著名的山川之间出现一幅画面,在茂林修竹之间弹琴赋诗,仰天长啸,愉悦自得。这种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img]516228[/img]
但真的是这样吗?当时曹家和司马家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斗争,竹林七贤的聚散也与曹马之争密切相关。大门的火灾影响了池鱼。曹马之间的斗争首先使山涛,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官员中年龄最大的,受到了冲击。
之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政治的受害者。但他们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被时间稀释。他们留下了一种竹林精神:独立、自由、开放、崇尚美、重视爱情!
这样,竹林七贤就是“贤”而不是“闲”。
竹林七贤的生活态度是什么?他们真的能做到[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