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经过三个月的拔河战争,赵军被迫逐步撤退到丹朱岭百里石长城防线,秦赵军陷入僵局。面对不利的战争形势,为什么赵孝成王不向其他诸侯国寻求帮助,而是单方面派遣秦国寻求和平?
当秦赵军在长平战争中陷入僵局时,一个明显的问题浮出水面,那就是双方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在赵孝成王的初步判断中,长平战场距秦国都城咸阳500公里,距赵国都城邯郸不到100公里。根据当时的运输能力和路况,远道而来的秦军经不起长期的对抗,但事实并非如此。赵国首先受不了每天堆积如山的粮食消耗。
自从秦占领了巴基斯坦和蜀国以来,它一直占领着世界上的粮仓。此外,秦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它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储备雄厚。然而,赵不擅长农业,更擅长手工制造和商业。在和平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在战争时期,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反映其优势。
[img]515260[/img]
后勤供应和军事压力的双重压力使刚出头的赵孝成王极度担忧。他请楼昌大臣和于卿商量,并提出要亲自带兵与秦国决战。“军战不胜,寡人想亲自带兵与秦一战,怎么样?”楼昌回答说:“不,最好发特使与秦求和。”。于卿回答说:“如果楼昌说不和,军队就会破裂。如果是这样,主动在秦。”。
余青认为,在秦军目前的优势下,主动是在秦国。此外,秦军的目的不仅是攻占上党县,而且是彻底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不会和谈。因此,他建议派使臣到魏楚寻求帮助。虽然秦军很强大,但他仍然非常担心三国的联盟。
[img]515261[/img]
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尤其是一国之君,赵孝成王应该能够冷静下来,尤其是在用人方面。他用廉颇,最后动摇了,说明此时他对廉颇缺乏信心。如果赵国派使节到其他几个国家,实际上会造成一种错觉。正是这些国家准备联手对抗秦国,这样秦国才会恐慌。然而,赵孝成王最终选择了向秦国求和。为什么?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长平战争开始时,年轻的赵孝成王才二十多岁。长平之战带来的巨大压力让这位年轻的国王有点难以忍受。在亲政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缺乏耐心和决心在危险中取胜。此时,在长平战场上,赵军已经失去了上党郡的全部土地。对赵孝成王来说,赵国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意义。尽快摆脱战争泥潭已成为当务之急。
@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战国时期,交通状况并不乐观。使者乘坐的双轮马车每小时只能达到10公里,即使道路状况非常顺畅。长途旅行,为了确保马能得到足够的休息,每天只能行驶80公里。从赵国都邯郸到楚魏都近1000公里。你还需要翻山越岭,绕道而行。
[img]515262[/img]
如果赵孝成王听从虞卿的建议,他将分别派遣楚魏两国。单程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再加上与两国的谈判和谈判过程,整个行程必须超过一个月。即使两国同意派遣军队进行援助,从集结到到长平也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此漫长的等待对赵国的后勤供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如果楚魏不想出兵帮忙,那么和秦国谈谈肯定会对自己更不利。虽然派使者直接去秦寻求和平,但他们可以得到最直接的结果。如果秦国同意和解,当然是最好的,战争自然不必继续下去。即使秦国不愿意和解,也太晚了,不能派使者去楚魏寻求帮助。正是出于这个考虑,赵孝成王决定向秦国和解。
[img]515263[/img]
与年轻的赵孝成王相比,年过六十,执掌秦国五十年的秦昭襄王政治经验明显更加丰富。他立刻以最高的礼仪接待了赵使,但久久不和谈,导致和谈终于结束了。他高超的“政治表演”彻底麻痹了其他诸侯国,使赵国失去了所有的外援。(各国都有使节常驻秦国,大家都以为秦赵已经和谈过了,此时都不愿出兵援赵,开罪秦国。)年轻的赵孝成王终于为自己草率的决定付出了代价,也预示着赵国士兵在长平战场上的最终命运。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与其他国家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