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君主一起称王,互相承认,历史上被称为“五国王”。以秦、齐、楚为代表的其他诸侯对“五国王”不满,其中反应最激烈的诸侯是齐。
有趣的是,在“五国相王”之后,齐国声称“我万乘之国也是,中山千乘之国也是。为什么名字叫我?”(只反对中山国称王),并试图联合燕赵强迫中山取消称王。那么齐国为什么在“五国相王”之后只反对中山国称王呢?
[img]513122[/img]
“五国王”是魏相公孙纵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认国王吸引了韩国、赵、燕、中山,建立了以魏国为联盟的北方联盟,对抗秦、齐、楚三大强国。由于地理位置,魏国建立北方联盟对齐国的战略威胁最大。
由于“五国王”是纵向的,破坏“五国王”的最佳战略是横向的。许多人认为横向是秦国独特的外部手段,但他们不知道齐国也长期使用横向的手段。根据横向计划,齐计划通过吸引魏国以外的四个国家来破坏“五国王”。
[img]513123[/img]
在参加“五国王”的其他四国中,韩国、赵、燕实力雄厚,曾与齐国结盟,自然成为齐国实施连横拉拢的对象。齐国必须承认这三个国家的王位,以赢得韩国、赵国和燕国,但这意味着齐国必须承认想要破坏的“五国王”。
因此,齐国的公开态度是只反对中山国称王。原因有三:一是中山国力不配称王,反对理由充分;二是中山是赵燕的潜在扩张目标,反对中山称王可以吸引赵燕;@ 取消中山称王意味着“五国相王”的失败。
[img]513124[/img]
然而,赵燕发现了齐国的如意算盘,并试图通过反对中山称王来破坏“五国相王”而失败。然而,魏国建立北方联盟的计划最终失败,中山国后来被“相王”盟友赵国摧毁。
为什么齐国反对中山国称王?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