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南明,是指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被李自成逼死后,江南残余明朝势力建立的流亡政府,包括洪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等。,一直延续到1662年。这一时期的明朝政权统称为南明。通常,人们经常比较南明和南宋。这两个政权也被少数民族入侵,只剩下一半。然而,南宋坚持了152年,而南明只持续了18年。为什么南明的寿命这么短?后人在感叹南明快速败亡的同时,也在分析原因。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说到南明为何如此迅速败亡,不得不提到崇祯皇帝,他是南明迅速败亡的第一负责人。更何况他在位十七年,把大明江山折腾得支离破碎,光是他对自己身后事的处理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崇祯最终选择以死殉国,这是值得尊敬的,但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他的死,全国和人民都将深受其害。在李自成攻击北京之前,崇祯可以迁都南京,保住江南半壁,或者派王子到南京监督国家。一旦他死了,王子就可以在江南登基,这不会导致南明时期分散的沙子和藩王的争夺。
[img]511493[/img]
然而,崇祯皇帝并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除了崇祯皇帝,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应该对南明的短命负责。这个人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北京政权崩溃后,一直备份的南京朝廷开始发挥作用。此时,史可法是南京兵部的尚书,也是南京政权的最高官员。他的决定将影响南明的历史趋势。然而,史可法接手最高权力后的第一件事就搞砸了。
崇祯皇帝死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松应该按照伦序继承王位,但东林党人不同意。他们认为朱由松是一个昏昏欲睡的人,不适合继承王位。事实上,他们背后还有另一个原因——万历年间,东林党人曾反对朱由松的父亲和老福王朱常勋争夺王位,从而形成了梁子。现在福王一系想继承王位,东林党人担心福王登基后会报复东林党人,所以他们提议选择万历皇帝的侄子、鹿王朱昌为新皇帝。作为东林党人,史可法自然不能反对,但从伦理出发,他觉得应该立万历皇帝的子孙,而不是侄子。作为东林党人,史可法自然不能反对,但从伦理角度来看,他认为万历皇帝的后代应该建立起来,而不是侄子。因此,史可法与凤阳总督马士英讨论了一个妥协计划——选择万历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桂王朱常英为新皇帝。
然而,史可法低估了福王朱由松的能力。虽然朱由松从小就在藩王府长大,但他并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面对从天而降的王位,他仍然感到兴奋和行动。朱通过太监联系了江北三镇军阀,如高杰、黄德功、刘良佐,马士英也迅速倒下,表示支持福王。最后,在武力的支持下,朱到南京登基称帝,历史上被称为红光皇帝。
[img]511494[/img]
虽然弘光皇帝登基后没有追究史可法,让史可法入阁,但史可法已经失去了地位,最终被首辅马士英排除在外,“自愿”到江北守卫扬州。史可法给南明带来了两个不好的基因:一是藩王争立,史可法和东林党人模糊了继位顺序,放弃了唯一明确的“血缘亲疏”判断标准,采用了“贤能”的模糊标准,导致南明藩王争立的局面,使抗清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军阀干政。由于史可法在拥立福王问题上的摇摆,福王寻求军阀的帮助,使军阀势力渗透到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朝廷政府,形成了军阀尾不掉、各自为战的局面,这是南明败亡的重要原因。
尽管将南明短命的原因归咎于史可法是不合适的,但是南明与南宋的差距如此之大,史可法却难辞其咎。
南宋能坚持百年,为什么南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