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经常评价他说:“有道无福”。虽然他继位后勤奋,但他在位18年,干旱9年,洪水9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朝廷束手无策。人民无法忍受,终于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起兵反映,崇祯皇帝落得一个挂死煤山的结局。崇祯帝继位之初,在各种自然灾害中,鼠疫可谓骇人听闻。那么,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灾难有多可怕呢?
事实上,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自万历年间以来,华北地区的气候开始发生变化,全国雨水较少。受此影响,旱灾逐渐频繁发生。仅在万历年间,就有三次大规模干旱爆发。灾难中死去的动物和人民的尸体导致瘟疫和疾病的传播。
[img]509671[/img]
@ 随着明朝中后期,原耕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很多人搬到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草原上开垦土地。南北之间的频繁交流也使得许多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老鼠作为外来物种入侵了南方的田地,为未来的大鼠疫奠定了基础。
鼠疫的爆发是随着干旱的肆虐,老鼠到处跑来跑去寻找食物,其中大部分涌向人类的聚集地。鼠疫的罪魁祸首是鼠疫杆菌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转移到人体,而被迫流亡的人们带着危险的细菌四处奔波,将其传播到更广泛、更远的地方。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鼠疫杆菌。为什么它能在明末肆无忌惮地传播?鼠疫杆菌可引起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在明末的医疗条件下,基本上是无法治愈的。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腺鼠疫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75%,肺鼠疫感染者的死亡率惊人地接近100%。
此外,人类对鼠疫杆菌没有天然免疫力,一旦出现鼠疫,就很容易感染。可以说,面对鼠疫,人类很少有抵抗力。明末干旱使老鼠缺乏食物,身体自然虚弱。鼠疫杆菌利用这一点。很快,大量的老鼠携带细菌。通过与人类的接触,甚至饥饿的人类也会吃感染的老鼠,这使得鼠疫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
[img]509672[/img]
鼠疫最早爆发于山西,万历八年(1580)。首先,在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相继死亡。几口之家,一旦感染了这种疫情,十有一二甚至闭不起门。”然后,在不远处的鹿安府,它的治所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也是“年大疫,肿项善染。病人不敢问,死者不敢挂。”
除了这两个地方,鼠疫还在山西太原、忻州等地广泛传播,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崇祯七年(1634)至八年(1635年)。今天,山西吕梁的兴县为了避免鼠疫,当地人都逃走了,这使得兴县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其实很多逃跑的人都被感染了,于是鼠疫杆菌渡过黄河来到陕西。
崇祯九年(1636),陕西榆林府爆发鼠疫,随后是延安府。随着崇祯十三年(1640年)鼠疫的东扩,邢台市顺德府、河间市河间府、大明县三府也出现了大疫情。
一年后,大名府“春无雨,蝗虫食麦耗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五六,年大凶”,被誉为“明末文天祥”的著名大臣左茂第在上疏中写道:“臣从静海到清朝,见人饿死三,疫死三,盗窃四。米石银二十四二,人死以食。只有圣明垂念。”
今年,鼠疫正式“进入北京”。关于北京的数据记载说:“夏秋大疫,娃娃骄傲的肉隆起,几刻死亡,被称为疙瘩瘟,每个人都患有这个病人的十四五。春天,有血呕吐,或者一家人死亡。”此时,大多数患者都有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可以推测,死亡率为四分之三的腺鼠疫很受欢迎。
崇祯十六年(1643年),腺鼠疫变异为死亡率接近100%的肺鼠疫。明末史学家夏羲在《明通鉴》中记载:“京师大疫,死者不算。”据说此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死亡人数是日以万计的,悲惨的形象是“死亡枕头,十室九空,甚至家庭都是绝望的。”当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北京已经“人鬼错杂,日夜人不敢行。”
[img]509673[/img]
据不完全统计,明末有数千万人死于鼠疫,几乎四分之一的人死于首都北京。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灾害、饥荒和其他非战争因素,包括鼠疫。明末大鼠疫的巨大危害和深远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明末大鼠疫有多大危害? 这场灾难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