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无疑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春秋孔子时期到清朝灭亡。可以说,儒家思想促进了传统礼仪道德的出现,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基本的生活标准和道德观念。没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文明永远不会领先于世界,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
[img]509945[/img]
然而,当我们提到儒家思想时,除了这些积极的影响外,还有许多批评,如妇女三从四德的约束、裹脚的坏习惯、愚蠢和忠诚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世界的自私等。儒家思想必须有可取之处,才能成为中国古代数千年的统治思想。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缺点呢?这是否偏离了孔子的初衷?
回答以上问题很简单。让我们来看看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当时孔子的理论主张以德治民,儒家思想意味着仁义。后来,孟子和荀子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补充发展儒家思想。孟子强调民重君轻;荀子强调儒法结合,天道自然,爱民。
[img]509946[/img]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总体上强调人民比国王更重要。国王要想更好地管理世界,就必须善待人民,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儒家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秦汉时期和西汉武帝时期。当时,武帝渴望实现统一。董仲舒不仅要在地理上,还要在精神上提出“天人合一”、统一儒家思想“君权神授”。
不要低估这些想法。这从根本上偏离了先秦的儒家思想,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恶化”始于董仲舒。孔子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仁义治天下;董仲舒的主张是把皇帝放在最高位置。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皇帝。他是天子。
自董仲舒以来,儒家思想开始“恶化”。魏晋形而上学倡导门阀制度,人民无为;程朱理学“无耻”、“存天理、灭人欲”,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压迫和剥削人民;然后,无论是王阳明的心理学,还是李志、顾炎武等明清儒家异端,要么过分强调道德作用,要么过于极端。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理论是不正确的,比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为清末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基础。然而,这些都违背了孔子主张的初衷。李志打着孔子不是天生圣人的旗号。
儒家思想的一路发展无疑是每个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文化无法逃避这一规律。此外,它也受到政治的极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儒家思想被要求为其服务。因此,儒家思想的“恶化”一次又一次地从保护人民和利益的理论转变为压迫人民的思想禁锢。
[img]509947[/img]
这些思想禁锢无疑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死穴。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民的僵化、无知和无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思想长期禁锢的原因,这也是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如此强烈攻击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并不能否认这些所谓的“恶化”儒家思想的巨大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社会秩序。它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使中国成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中心,领先世界数千年,这是不可磨灭的贡献。儒家思想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没有儒家文化,我们就不能拥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信心。
同时,在吸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摒弃封建糟粕,这些糟粕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让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扎根,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都需要不懈努力的事情。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变质的?真的是从汉朝开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