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救,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成功后,迅速蔓延到全国,许多地方宣布独立。之后,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权力,与革命党谈判。最后,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帝逊位,清朝灭亡,中国进入了共和时期。许多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灭亡随时都在。事实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辛亥革命前,清朝曾自救。结果这个机会被清朝自己打砸了。
[img]507938[/img]
鸦片战争后,清朝和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清朝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说,清朝内忧外患不断,国内人民不聊生,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出国。然而,清朝并没有被屠杀,而是做出了很多努力。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都是清朝奋斗的历史。当然,这些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会立即灭亡,即使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朝也会得救。
[img]507939[/img]
至于辛亥革命,很多人认为当时人们同意革命,革命才能成功。事实上,当时清朝人并不热衷于革命。尽管孙中山从1895年开始领导起义,但成就并不大。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想走立宪之路,那就是君主立宪制,不想走革命之路。比如戊戌变法中的那些人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些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体,影响很大。即使在清朝灭亡后,以梁启超、张健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国会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img]507940[/img]
这样,在清朝灭亡之前,如果我们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我们就不会灭亡。当然,在清朝灭亡之前,他们确实做了一些事情来吸引这些人,而且一开始他们做得很好。清朝所做的是清末的新政。
清末新政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进行的改革。我们应该知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慈禧完全感到困惑。慈禧带着光绪去了西安。现在慈禧自己也知道要改革了,改革不能像以前的洋务运动一样。慈禧找到了一种新的改革方式。后来,她发现1898年改革的许多改革内容都很好,所以她几乎复制了1898年改革的内容。这是清末著名的新政。
这一改革涉及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改革也影响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说白了,清朝希望全国都成为新的样子。而且,这些改革更加深刻和彻底,军队训练的新军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进行。创办大学,废除教育科举。学习西方法律,废除许多残酷的惩罚,等等。可以说,这些改革与以前的改革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是,清朝还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戊戌变法都不敢提,那就是进行君主立宪。为了实施君主立宪,1905年,慈禧太后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出使西洋。她只是想彻底学习西方制度,回国后进行改革。这些人回来后,完全同意君主立宪,清朝开始正式向君主立宪。
[img]507941[/img]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正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应该支持它,这是合理的,不会有革命。事实上,改革后,资产阶级确实支持清朝的改革。毕竟,革命需要流血,这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然而,清朝在关键时刻失败了,这是君主宪法的实施。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发布了《模仿宪法》,准备立宪。经过两年的准备,《宪法大纲》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这个大纲让资产阶级彻底放弃了清朝。共有23个大纲,其中14个“君主权”和9个“臣民权利义务”。根本没有提到人民的权力。根据大纲设置的内阁更加离谱。
[img]507942[/img]
1911年,载枫任命庆亲王一匡为内阁总理大臣组建新内阁。新内阁部长共有13名成员,包括8名满族、4名汉族和1名蒙古人。8名满族中有6人是家族和1人是觉罗。他们被革命党和立宪派讽刺为“皇室内阁”。内阁中没有资产阶级的代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清朝完全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
这就是为什么在1911年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不支持清朝,而是支持孙中山和袁世凯。毕竟,无论谁赢了,这些人都可以推翻清朝,并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在这个新的系统中,资产阶级可以获得发言权。这些人选择放弃清朝。
[img]507943[/img]
如果清朝抓住了清末新政的机遇,历史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然而,清朝统治者永远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这将导致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崩溃。
清朝灭亡前有机会自救。 结果被自己玩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