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明朝的故事吗?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中国古代,盐是政府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卖盐,而是需要盐引用作为许可证。但在明朝,有一个新的生意,那就是商业储备。商业储备也被称为盐屯,这意味着盐商寻找一群人来耕种田地,然后用生产的食物换取政府的盐引用。正是明朝的这一制度改善了经济,甚至军事也要强大得多。为什么是这样?
[img]509155[/img]
在明代社会经济中,商屯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式,由盐商经营,伴随着明代盐开中制度的出现和消亡。所谓商屯,是指商人出资雇佣农民耕种的屯田,其实质是商人以实物(土地)换取盐的专卖权。商屯的产生与当时的开中制密切相关。自明初以来,明朝长期实行“召商输粮与盐”的开中制。在开中制下,商人需要支付定量的粮食来换取盐引,商人还需要将这些粮食运输到相应的边防卫生中心,这给盐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为方便粮食采购和运输,大多数盐商在边防地区雇民开垦田地,商屯也应运而生。
[img]509156[/img]
洪武时期,商屯开始出现,永乐时期呈现繁荣景象。当时商屯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为了换取盐引,必须保证开中附近有耕地,能够正常生产。第二,商屯的人力来自雇佣的农民,因此必须确保当地有空闲劳动力可供招聘。第三,商屯的位置要固定,这样盐商就可以按时运粮,就地得到盐引。但需要注意的是,明代商屯虽然有粮食贸易的形式,但其目的是确保按时向国家支付定额粮食,而不是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此外,盐商出资雇佣农民开垦,因此作为盐商和地主的双重身份,商屯的直接生产者没有多少人身自由。
明朝商屯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与明朝早期军事防御重点密切相关,但在西南边境地区基本上没有商屯的痕迹,首先是北方是国家军事防御的重点,其次是西南发展不够,难以提供大量可耕地,西南缺乏可开垦劳动力,北方商屯劳动力主要来自游客,但西南地区游客数量相对较少。
[img]509157[/img]
应该说,商屯的出现在明朝、商人和农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屯的许多粮食供应到军事上,补充了工资,加强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对盐商而言,通过土地换取盐引权,保证了盐贸易的正常发展。对农民,特别是流民来说,商屯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改善长期流离失所的局面。但随着明中期政治腐败和开中法的弊端,商屯难以正常实施。宏治五年(1492年),户部尚书叶淇建议废除有缺点的开中制度。盐商不再用食物换盐引,所以商屯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明朝的商屯制度是什么?为什么经济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