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明朝的灭亡,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明朝为什么死亡的说法。有人说“万历明亡”,也有人说“阉党明亡”,也有少数人说“党争明亡实亡”。事实上,作者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明亡实亡于党争”。万历时期的党争有多严重?你唱完我登台。事实上,明末党争起源于一块石头。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8月,内阁首辅申时行开始担心地下可能存在的石头。此前,万历皇帝采纳了礼部尚书徐学谟的建议,在大峪山建陵墓。
[img]509184[/img]
然而,御史李志、江东之、羊可立联合表示,陵墓内有巨石。“如果地果吉利,就不会宣布有石头,如果有石头,就应该选择另一个地方。”。这是对皇帝陵墓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本来,这件事与申时行无关,但接下来,他们三人将矛头对准了申时行。他们说,徐学谟建议在大禹山建造圣上陵墓。“申时行亲故赞成,不是大臣谋国的忠诚。”。
李志更直言申时行是犯罪。在这里,作者想解释一个背景,那就是徐学谟和申时行之间的关系。徐学谟和张居正关系很好。张居正走后,徐学谟和申时行交往得很好。徐学谟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申时行的儿子申用嘉。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他们的孩子和姻亲。然而,三位皇家历史上所说的“申时行得到了亲故的赞扬,非大臣的忠诚”只是一个猜测的动机。
孩子们的姻亲是对的,但申时行真的是故意假装不知道陵墓里有巨石的因素吗?皇帝需要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忠诚、责任、真实性和立场的答案。申时为自己辩护。他说:“当皇帝看到这个地方时,李志和江东之并没有说这个地方有石头。两年来,他们突然创造了这个讨论,显然是为了伤害大臣。”
事实上,大禹山陵墓的调查是在万历十一年前进行的。当时,李志、江东志和羊可立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不提前警告石头问题,但在项目开工之日突然对首辅成年人发动致命打击呢?显然,这是有预谋的。皇帝对此进行了处理,责怪李志、江东志和羊可立,并命令“拿工资半年”。
[img]509185[/img]
明朝的党争可以说是初露端倪,然后是发展。9月,被扣除工资的李志和其他人提交了有利于他们的证据:找到一位风水大师证明大禹山寿宫有石头。三御史强烈要求进行现场调查,以恢复他们的清白。疏浚,申请时间线开始担心,玩疏浚报还是不报告?有石头吗?这些都是麻烦的问题。
申时行的最后选择是不报告。虽然皇帝朱义军很年轻,但他也很怀疑。如果皇帝相信风水大师的话,情况就会逆转,申时行也不想冒这个风险。随后情况的发展有利于申时行,大学士王锡爵反水。这是历史叙事的杰作。王锡爵,万历十二年崇拜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李志等人推出的新首辅,取而代之的是申时行。
[img]509186[/img]
作为王锡爵的门生,李植一直在努力,即使受到皇帝的惩罚,他也不得不扭转局面。但此时此刻王锡爵却回头是岸,他“羞耻为三人(李、江、羊三御史)所引”,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这是皇帝对李植、江东之、羊可立三人夺薪半年后王锡爵的第一次表态。王锡爵批评他们与官部侍郎赵用贤结党,在张居正、冯保之狱后形成新的利益联盟。
因此,王锡爵掀起了反李植三人的运动。继他之后,有御史韩国真、陈舆郊和王敬民站出来举报和揭露李植的罪行。万历皇帝最终决定将李植从太仆少卿贬为户部外郎,江东从光禄少卿贬为兵部外郎,羊可立从尚宝少卿贬为大理评事,然后将李植降为三级调外使用。
[img]509187[/img]
到目前为止,党的竞争还没有达到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为了支持李志三人,吴中行、赵用贤表扬、光禄少卿沈思孝辞职,赵用贤秘密支持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国,向万历皇帝开枪,称“朋友党说,是恶棍去君子,空国”,支持李志三人。因此,大明帝国的党争发展到了纠缠阶段,万历皇帝深受其苦。
申时行也深受其苦,虽然在万历十三年,他侥幸逃脱了党争的倾滚,但接下来他就没那么幸运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4月25日,南京礼部主任汤显祖上疏弹劾申时行。万历十九年春天,这位在几年后写《牡丹亭》的才子显然对帝国首辅抱怨不已。唐显祖说:“言官中也有无耻之徒,只知自结内阁执政的人,得到申时行的保护,居然重用。”
[img]509188[/img]
汤显祖还说:“首辅申时行掌握朝政,柔而多欲,任用私人,侵蚀坏政。陛下严诫申时行反省悔过。(见《明史》)随后福建布政使、浙江按察使也上疏弹劾申时行。当然,他们弹劾这些问题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弹劾的人多了,万历皇帝也忍不住怀疑。万历十九年,年近古稀的申时行被引退,万历四十二年,八十岁的申时行与世长辞,算是彻底摆脱了言官的请责。
申时行归来的那一年,阁臣徐国抱怨说,现在“内外小臣争斗攻击,导致大臣纷纷求去,谁能再为国家做事”!他要求皇帝禁止小臣攻击大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意识争端泛滥的表现。虽然明神宗朱义军也感到悲伤和担忧:“大臣们解体了,想去官员那里。国家里没有其他人。我和谁一起处理国家事务!”并警告所有官员在未来肆意诽谤大臣将受到严厉惩罚。
[img]509189[/img]
但是这种动荡的气息已经弥漫在大明帝国上下,持续了很长时间。自万历22年(1594年)2月以来,官员部郎中顾宪成被解雇为人民。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后,齐、楚、渐三党攻击“东林”事件层出不穷。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初三(1611年),掌京畿道御史徐兆魁弹劾东林党人顾宪成说:“臣观今天,世界大趋势尽趋附东林。顾宪成从贬官归官,以结党行私为假讲课,道德生命与名利混为一谈。”
后来,光禄寺丞吴炯上疏回击说:“顾宪成被诬告,世界将以讲学为戒,绝不谈孔、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十二月,户部郎中李朴上疏为东林党人辩护,说:“所有攻击东林的人,今天指的是乱政,明天指的是擅权。不知道东林居什么官,操什么权威。顾宪成清风百代,至今仍受到攻击:但有人作弊卖官卖爵,却受到保护。”
[img]509190[/img]
李朴还谈到了言官党以排斥忠诚的大臣为己事,这是可以忍受的。然而,李朴很快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齐、楚、浙党努力将其贬为州同知。李成了大明帝国意识斗争的又一受害者。每年都有牺牲。李朴只是一个很小的案例。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三月,神宗朱义钧下令考察京官,齐、楚、浙三党进一步驱逐东林党人,连退休居家者都不放过。党争超越权谋层面,在善恶之间展开,确实损害了国家的正气,但万历的态度却置之不理。到目前为止,大明帝国党争一片混乱。王朝唱得很晚,只等最后一个丧钟敲响,丧钟的声音隐约可见。
明朝灭亡是因为党争吗? 党争是怎么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