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清朝的披甲人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到京七八千里。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也不在其地。”——《研堂见闻杂录》
这是关于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的记载。据说宁古塔离首都有七八千英里远,位于辽东极北。它所在的地方不是世界所能达到的。如果你只流放到宁古塔,那就没关系了。但通常与流放的宁古塔相匹配的是,还有一句话叫做“与披甲人为奴”。
[img]505953[/img]
这种流放的宁古塔已经非常寒冷了。著名诗人吴兆谦也有过流放宁古塔的经历。他详细描述了宁古塔的生活环境是“宁古寒世无所有”。另一位流放宁古塔的官员方拱也说:
“人们说黄泉路,如果到了宁古塔,就会有十个黄泉也不怕!”
既然宁古塔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地方,为什么要受到“与披甲人奴隶”的惩罚?这个披甲人可以有奴隶供差,自然身份也不低。他为什么在寒冷的地方?这个披甲人是谁?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从清朝的军事制度开始。清朝的军事制度是“八旗制度”,注重“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当然,旗丁也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类,分为“啊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类。
这个阿哈其实是奴隶,大部分都是汉朝人。“披甲人”是女真族还在塞外打败的部落。他们被降职后,大部分都是以披甲为首的部落,所以也被称为“披甲人”。它有不同的民族,但几乎都是少数民族。
[img]505954[/img]
不用说,旗丁是地位最高的人之一,都是女真人,也就是满清皇族的部落。从此可以看出,披甲人是阿哈和旗丁之间的旗种,地位比阿哈高,比旗丁低。
然而,尽管他们看起来地位很低,但他们一直生活在宁古塔地区几代人。这些人在闲暇时间打猎、放牧和务农,战时穿着盔甲上阵。据说这一代人是清朝祖努尔哈赤的曾祖和他的六个儿子居住的地方,这相当于满族和清朝的发源地。这个地方有满族和清朝皇室的慢慢记忆,它也位于边防重地。
把这样一块土地交给披甲人,也反映了满清皇族对他们的信徒。即使为了稳定军心,满清皇族也将犯罪官员从千里之外送给披甲人作为奴隶,这是为了安慰军心。至少在宁古塔地区,披甲人是最高的权利统治者。
与披甲人作为奴隶,就是为披甲人作为奴隶。这是奴隶制消失的缩影。在这个地方给披甲人奴隶,其实就是让他们打、骂、杀。朝廷不会再管了,但其实当时披甲人对罪犯也不错。
[img]505955[/img]
也许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直率,即使是罪犯也无法忍受痛苦,逃回江南。他们也视而不见,视而不见。即使他们没有成功地被抓住,披甲人也会说他们会回来投降以减轻惩罚。《剑桥晚清史》一书记载:
“在偏远的满洲...他们通过西席或其他满族官员很快改善了自己的命运。它还为满族官员的孩子们带来了其他教学机会。虽然他们被放逐了,但这些官员的旧影响仍然随身而来,满族的上层社会也吸引了类似、快乐和服从。”
因此,只要流放宁古塔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流放过程,它就能抵御严重的寒冷。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痛苦,至少生活还活着。但更好的结果是,最好不要在一开始就流放。
披甲人的身份是什么?为何与宁古塔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