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是隋朝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朝廷在全国各地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以至于隋朝灭亡后,这些粮食被唐朝保留了50年。
言下之意是,唐朝承受了隋朝的恩惠,才有了著名的唐朝盛世。
[img]505815[/img]
这是真的吗?
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种说法的原始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贞观十一年,即637年,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就不由自主地积累了多少牲畜,只有在人民的苦乐中。而且,随着近事的验证,隋家储洛口仓,而李密则因此;东都积布丝绸,世界充足;西京府库也用于国家,至今未尽。如果洛口和东都没有小米丝,世界充电和李密可能不会聚集公众。然而,储存者在国家中是很常见的。如果人们有空余时间接受它,他们会努力工作吗?更多的是资本侵略者,积累它是无用的。”
[img]505816[/img]
其中,“西京府库也是国家用的,至今未尽”,让很多人解读为隋朝的粮食,直到贞观十一年没吃完。在这种说法中,隋朝的粮食被唐朝吃了20年(618-637年)。
第二个来源是:贞观二年,即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贵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候仓库满了,却不允许救,甚至让人逐粮。隋文不怜百姓,珍惜仓库。与末年相比,计算世界储存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金口玉牙。他说隋朝积累的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隋朝灭亡,其次是唐朝。你看,这不就是支持唐朝50年的时间吗?
二
这两个来源都是真的,有问题的是后人对这两段史料的解读。
在第一个来源,马周说的不是食物。西京府库里储存财富和丝绸。这些财富和丝绸不是隋朝留下的,而是唐代高祖李渊的节俭和收入。
[img]505817[/img]
据《新唐书》记载,李渊定都长安后,拿出所有积蓄奖励英雄,担心以后国用会不足。这时,少府监刘义节提出了一个计划:
“今义师数十万,在长安,樵贵布贱。如果伐街衢和花园里的树是樵夫,那么它们就可以用易布和丝绸来获得数万匹马。而且藏在里面的丝绸,都有余轴之使,申裁取剩物,杂费动盈10多万段。”
李渊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用了。由此可见,李渊辛辛苦苦挣来了西京府库的财富和丝绸,与隋朝皇帝无关。
在第二个来源中,李世民确实提到了隋朝积累了大量粮食的问题。这是真的。隋朝特别喜欢储存粮食。有许多记录表明,仓库不能堆放,堆放在外面腐烂。即使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时,隋朝的统治者也不愿意拿出粮食来帮助受害者,残忍地要求受害者自己找到粮食。然而,隋朝的粮食并没有落入唐朝的手中。
隋末,各地义军风起云涌。这些隋朝的粮食早已被各地义军瓜分。
[img]505818[/img]
以下是隋末一组义军打开粮仓救济民众的记载:
“义宁元年六月,渊开仓救贫民,应聘者越来越多。”
“有5000人来自原武济河,包括元宝、郝孝德、李文相和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据此,开仓时,人们可以吃东西。在他们生命的尽头,有20多万获胜的士兵。”
八月,自己思,渊如蒲津;庚午,从临晋济渭到永丰仓劳军,开仓救饥民。
"(罗艺)是发库物送给战士,开仓救贫,境内咸悦。"
“(刘武周)于是开仓救饥民,驰骋国内属城,都下之,收兵万余人。”
“会郡大饥,子和(郭子和)潜结敢死士18人攻郡门,执郡宰王才,数以不恤人,斩之,开仓救施。自称永乐王,改元丑平。”
“举(薛举)与子仁果及同党十三人,于座劫媛发兵,囚郡县官,开仓救施。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
...
隋朝经过杨迪皇帝杨光的不断辗转反侧,大业十二年(616年),出现了“人民疲劳,府藏空竭”的局面。李渊、李密、罗艺、刘武周、郭子和、薛举等人开仓放粮(有的如李渊、李密等。),唐朝还有哪些储存的粮食?
三
1971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部发掘了一个建于隋朝的仓库——包括嘉仓,其中仅160号窖就保存了约50万斤碳化谷物。许多人证明隋朝有足够的食物。
[img]505819[/img]
事实上,虽然含嘉仓建于隋朝初期,但由于工程量巨大,直到隋朝灭亡才完成,粮食自然没有储存。唐朝成立后,李世民继续建造含嘉仓,最终建成。到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储存了583万石粮,占全国粮食储存的近一半,被称为“世界第一粮仓”。
隋朝还是什么都没有。
四
@ 从粮食储存时限来看,隋朝粮食不可能供养唐朝50年。
谷物是一种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储存时间。如今,在适当的条件下,大米和高粱可以储存5-10年。大豆可以保存3-7年。小麦通常保存2-4年。玉米可以保存2-3年。没有一种食物能储存20多年,更不用说50年了。
[img]505820[/img]
隋朝是否有比现代技术更先进的“黑色技术”?不是这样的。《新唐书·卷51·食品1》记载清楚:
“于洛、相、幽、徐、齐、秦、蒲州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在潮湿的地方,粟藏五年,米藏三年。
你看,最容易储存的小米,储存期只有9年。
话说回来,隋朝没有给唐朝留下任何食物,唐朝的繁荣也不是更多的食物。正如李世民所总结的那样:“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就忍不住积累了许多牲畜,只是在人民的痛苦和快乐中。”只要人们生活和工作,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储存太多的食物,它仍然可以长期和平。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新唐书、隋书食品志、旧唐书等
隋朝灭亡后 唐朝留下的粮食真的吃了50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