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岳飞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公元1141年4月,张军、韩世忠、岳飞被调离军队,在临安朝廷枢密院工作。韩世忠和张军是枢密使,岳飞是枢密副使。
此时的大背景是:
第一,金宋之间有很多激战,金吃不动宋,宋有能力吃金,但统治者没有这个意志,所以双方议和。
第二,岳飞守荆州,张军守京北,韩世忠守楚州。几支军队越来越被怀疑结束了。因此,赵构暗降他们三人,夺取实权,给予虚假的高职院校。
宋代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img]504370[/img]
那么,枢密使的权力有多大呢?
要了解枢密副使的权力,首先要了解宋朝的政治权力结构
宋代一开始把权力分为民政和军事两部分。中书省管民政,中书领导为宰相;枢密院管军事,枢密院领导为枢密使。
宋太祖进行了军事改革,主要目的是分解将军的权力,同时将最终的军事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
三衙虽然他们持有禁军,但他们没有调动和分配军队的权利;调动和分配军队的权利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只有分配和分配军队的权利,但不直接掌握军队。军队的最终调度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经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权力分散、兵将不知、统一兵权与调发权分离,宋代基本消除了五代将领专权、威胁皇权的现象。
[img]504371[/img]
宋代枢密使的权势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南宋基本无权。
中央政府使命的权力有两部分,一是军事权力、相关军事决策、调度、战争等,直接向皇帝报告。二是与军事有关的人事权力,如保安值班、禁止招聘、军事训练、军事晋升、奖惩等。
但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枢密院和枢密使的权力逐步缩小,军事权力和人事权力也在缩小。
军事权力:逐步减少。
康定元年(1040年)2月,宋仁宗明令“枢密院自今以来一直在工作,并与宰相张士逊、章得象进行了参议”。翰林学士丁度“邀请军事重务,两府得到通议”。3月,他还下令“中书别置厅与枢密院议边事”。然后,大厅位于枢密院南部”,“开南厅”成为北宋政府共同议决军政的代表。从此,边防军机由两府同议定制,枢密使再也无法独立行使军事决策权。
人事权也是如此,逐渐缩小。
除军事决策权外,枢密院的职责范围还包括军事招聘、将领考核、武术选拔和军事调度。然而,从历史资料来看,枢密使往往无法独立行使这些权力,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干预。
自宋真宗以来,枢密使的人事权逐渐被宰相侵占。
天禧二年(1018年)3月,宋真宗要求宰相解雇冗余士兵。这原本是枢密使职责中的冗余士兵解雇,但此时,他指示宰相负责处理。1022年,宰相丁谓公开抛开枢密院,直接派文官收将军兵权,枢密使调兵权受到严重侵犯,但无奈。1029年,宋仁宗旨令宰相在河阴筹集2000名水军。另一个例子是熙宁三年(1070)五月,宰相王安石、韩江拿走了武将的人事管理权,枢密使权力又少了一块。
宰相在军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枢密使的职权则逐渐萎缩,地位也随之下降。由于宰相实际上控制了军事权力,富比甚至建议枢密使一职由宰相兼任。1042年,宋仁宗下令宰相吕毅简兼枢密院事。中国书记和枢密院在军事上以正式分权结束,二府基本统一。但这种做法在庆历五年(1045年)停止了。
到了宰相王福,已经完全取得了军政大权,架空了枢密院。北宋末年,蔡京专政,枢密院是唯一的蔡京马。
[img]504372[/img]
南宋时期,枢密使无权
南宋时期,由于金朝南侵,二府再分掌兵、民大政显然不合时宜。因此,首相基本上是作为枢密使者,即使不是枢密使者,也是军权使者。
宋高宗即位初期,仍设立中书和枢密二府,但另设御营司总管军政,以宰相兼而有之,枢密院几乎无事可做。后来,虽然御营司罢免,归枢密院管,但仍以宰相兼知枢密院事。特别是秦桧两次入相兼使,专政近20年,枢密院实际成为宰相的下属机构。
如果枢密使想要有所作为,那么他必须是以宰相兼任方为可能。
秦桧死后,罢宰相兼枢密制。然而,每次发生战争,宰相都是枢密使,战争停止时也是免费的。宁宗开禧后,宰相兼枢密使成永制。
[img]504373[/img]
结论:岳飞遇害时没有实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高宗的权力掌握在宰相手中,枢密使没有任何权力,更不用说枢密副使了。
自古以来,如果朝廷想清理带兵将领,第一步就是剥夺他的军权,岳飞也逃不过这个命运。空有虚高的“枢密副使”称号,没有任何权力。
话说回来,在专制王朝时代,连赵构都被金兵追了好几年,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更别说将军了?
在宋代“为了保护皇权,一切都可以牺牲”的指导思想下,一个不符合“时宜”的将军当然难逃受害者的命运。
惜哉岳飞!
岳飞当时担任枢密副使。这个职位有多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