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高顺,
为了方便不认识这位将领的读者,首先对高顺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东汉末年将领高顺是吕布指挥下的中郎将军、建安七子之一王灿。他在《英雄记》中这样描述高顺:“清白、有尊严、不喝酒、不受馈赠”。这句话就是向我们展示一个高尚的高顺。
高顺擅长训练。他的直系下属被困在阵营里。有700多人,被称为1000人。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上。他精英异常。每次他战斗,他都会进攻,战无不胜。
[img]503118[/img]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不被吕布重用,甚至夺走了他的陷阵营兵权,交给了他的姐夫魏续统领。只有当战争需要高顺出战时,他才会被交给他的统领。
然而,即使吕布这样对待高顺,他也无怨无悔。直到吕布被曹操俘虏,高顺仍然没有改变初衷,拒绝投降曹操并被杀。
问题来了,张辽当时作为人才被劝降,作为比张辽更正派、更有才华的高顺,为什么没有人劝降?
曹操处决吕布,劝张辽后,问高顺:你投降了吗?(你投降了吗?)高顺拒绝投降,保持沉默。
[img]503119[/img]
此时,现场有三组人,可以决定顺利的下落和生死:1、曹操(有决策权)2、曹操的文臣将军(有建议权)3、刘备集团(有建议权)
先说曹操。曹操一定知道高顺的才华,也有珍惜才华的心要接受他,所以他问那句话:你投降吗?
然而,高顺的性格使他的态度看起来像油和盐。首先,他拒绝了曹操的投降,然后他保持沉默,这让曹操想继续投降。他也被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丢了脸。
因此,高顺沉默的态度也让曹操慢慢地爱上了才华,最终决定杀死高顺。也许曹操认为他的账户很有才华。不管怎样,你并不缺少高顺。为什么要求他投降。
再来说说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的意见。对于文臣来说,高顺是武将。他对自己的投降没有太大意见。看曹老板的意思。
二是武将,武将之间,与高顺有仇,只有夏侯敦,夏侯敦的左眼,被乱箭射瞎了。
[img]503120[/img]
为什么历史书上没有详细说明夏侯敦的左眼,是高顺还是他的下属是盲人?然而,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它被安排为高顺下属的曹性盲人。我希望你不要被混淆。
“太祖来自徐州,敦从吕布征服,为流矢所,伤左眼。(魏略说:时夏侯渊和敦都是将军,军中号敦是盲夏侯。敦恶,照镜生气,常扑镜于地)“三国志夏侯敦传》
因此,夏侯惇可能对高顺怀恨在心,军事指挥官们拒绝冒犯他们的老板和同事为高顺求情。(夏侯氏和曹将军一直是曹魏军的顶级领导人)
二是岗位安排,高顺成了降将,怎样安排他?
他的才能在于训练。高顺一旦投降曹魏集团,必须安排他第一时间重新训练曹魏军中的所有士兵。更不用说训练成陷入阵营的精英士兵了,至少他的战斗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那么,曹军所有的将军都把自己的士兵视为禁令,愿意让高顺折腾吗?即使你愿意,主持曹军全军训练的高顺应该安排哪些官职?
太高了,对曹军中辛辛苦苦挣来的战绩,努力升级的中下层将领来说,太不服气了。
太低了,又怕高顺不满,导致训练时出人不出力。
所以网上有句话说郭嘉劝曹操杀高顺,这也是有道理的。哪句话?请参见以下内容:
“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心胸开阔,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这个人,把他放在哪里?不要完全以同样的名义。”
这句话,笔者查询了《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英雄记》、《九州春秋》,甚至很多书评,都没有出处,估计是后人小说或者高顺粉丝编的。
最后,作为客卿,刘备集团有一定的建议权。
然而,刘备是一个致力于赢得世界的人。在曹操杀吕布的战斗中,曹操的利润最大。他不仅拥有广阔的领土,而且还招募了一些吕布的老下属,如张辽、陈登等。曹的势力扩大了。
[img]503121[/img]
曹的力量越大,刘备帮助世界的抱负就越难实现。特别是,训练奇才高顺并没有提高曹军的整体战斗力,而是大大提高了。这不是刘备想要的。因此,刘备不会建议曹操像张辽一样留下高顺。
高顺的死,一个是他愚蠢的吕布,拒绝投降;第二,曹魏集团不能容忍,职位不容易安排;第三,刘备不希望曹操得到这位训练有素的人才。因此,没有人建议曹操离开他。
高顺比张良更正派、更有才华。为什么没人劝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