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清朝王子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说到明朝,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朝代。在当时的明朝,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明朝的故事。说到明朝,很多人会想到明朝的皇帝。明朝王子可以直接封王子。清朝是什么样子的?
[img]504218[/img]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来第一次将王子封为王子。所有出生后的王子基本上都是王(留下一个王子,或者把王封为储君,比如明穆宗朱载龙继位前只是裕王),给了大量的封地和食客。即使是死去的王子,也经常被追封为王。如著名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五个是年轻的,都被追封王。但也有特例,这个明光宗是父亲强奸宫女出生的,被父亲神宗冷落,于是看不起自己和丫鬟出生的皇五子朱由,没有封王。直到天启帝继位第二年,才封皇五弟为信王。幸运的是,天启皇帝在七年内崩溃,没有孩子,所以他的兄弟成了崇祯皇帝,成为了十七年的天子。
不是朱元璋第一次封皇子为王。汉高祖起,分封诸子为王,给封地,让他们成为封地上的小皇帝。到了明朝,历代皇帝封子为王,如果有皇孙在位,也经常封王。这种王都是亲王,他们的儿子一个继承亲王,世袭无替,另一个被分封为君王,子孙都是皇亲,长期享受财富。到明末,有10多万男皇成员。尽管许多下层皇族成员陷入贫困,但中上层皇族,尤其是现代皇帝封的亲王,生活得很好。它们是地方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据黄仁宇《明朝财政》记载,仅河南省就有八位亲王和大量中小贵族。他们消耗了来自北方43个县的80万粮食中的30万粮食,相当于该省只获得了60%的田租收入。
[img]504219[/img]
这样一个巨大而臃肿的皇家支持体系,是明末地方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这应该给当时是明朝首都的努尔哈赤敲响了警钟。
努尔哈赤是官员的孩子,但他因祖父和父亲被杀而遭受了很多痛苦。然而,在辽东统一女真、建国改元的过程中,诸子的分封基本上是根据军事功绩和普通人的不同而分封的。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出汗时,有15个儿子,但只有4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二贝勒阿敏是他的侄儿。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又把大妃阿巴亥生的三子封为贝勒,其中阿济格还有两次战役的军功。
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建立封爵制度。对王子,按宗室爵位分封。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几个等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级产品和等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贝子是当代王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些王子只封镇国将军,或不封。他们不再有封地和食客,而是按不同等级的工资、银和禄米支付。和硕亲王一样,年薪银一万二,禄米一万斛;多罗郡王,年薪银五千二,禄米五千斛。皇太极在位时,诸王子只有长子豪格因军功被封,硕肃亲王,其他只有王子,没有爵位。他可以封有功的皇兄弟、堂兄弟,甚至亲侄侄侄为王,为贝勒,但他对诸子很吝啬。
[img]504220[/img]
皇太极的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到后继之君。顺治皇帝在位时,只追封了青年战争的四子为荣,其他七子不封爵。康熙皇帝继位前,身份是王子。他是清朝皇帝中生育最多的孩子,但他分封诸子。除了皇二子因自己的出生被直接封为王子外,其他诸子都是按功劳大小封爵的。很少有王子被封为王子,也没有直接封为王子。
在康熙48年被称为和硕雍亲王之前,雍正帝胤琏是康熙31年被封的贝勒(年薪银2500两,禄米2500斛)。他被称为贝勒和王子,完全是因为他的政治表现和理政能力,而不是因为他是皇帝的第四个儿子。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的十四个儿子尹珍(尹)于57年10月被任命为抚远将军,带领军队驻扎在青海。他讨伐策妄阿拉布坦,称将军为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以正黄旗为标准,按照王标的风格”,但实际上他的封爵只是宗族爵位中的第四个贝子(年薪1300两,禄米1300斛)。康熙皇帝去世后,尹琦被召回京师,随后在景陵软禁读书。后来,他被授予君王虚衔,因为皇太后去世了,但后来他被革去王爵,降为固山贝子。
清朝的王子不是天生的国王,这是与明朝皇室最不同的特点和进步。从清朝皇室贵族的兴衰历史来看,宗族并没有成为国家财政的真正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他们不能像明朝的王子那样有自己的守护者。如果他们想离开北京,他们必须向皇帝报告批准。
在明朝,王子可以被封为亲王。清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