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明朝的两个朝廷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明朝的两京制度不等于两个朝廷,自朱棣迁都以来,北京就是大明的京城,南京只是辅京,主次分明。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一个以上的首都。例如,王莽篡夺汉朝后,长安被视为“新房西都”,洛阳被视为“新房东都”。刘秀恢复汉朝后,洛阳被视为首都,仍被称为西汉老都长安为首都;辽国最夸张的是,有五个首都。
虽然这些朝代有很多首都,但朝廷只会以一个为主。其他首都最多有皇帝的宫殿,名义上更好,与其他城市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明朝的两京制度却不同。北京和南京都有独立的行政团队,彼此不统一。
[img]501441[/img]
也就是说,明朝南京还有六个朝廷机构,如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督管理局等。官员水平与正式的北京大师相同,南京各机构在写作时需要注明“南京某部”。
会有这样的安排,明朝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的,对明朝意义重大,可以称之为朱家的“龙兴之地”。因此,朱迪迁都北京并没有取消南京的首都地位。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成为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朱迪不想破坏这种模式,以免引起动荡,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北京制度,让南京直接管辖15个政府和3个州,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安徽和上海,通常被称为南直隶。
[img]501442[/img]
在南京六部中,各部设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职责与北京相似。
户部主要负责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省的税粮,还负责粮食运输和全国盐引发的审核,管理全国户籍,权力相对较大;
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卫,南京地区的49名卫兵由兵部尚书统领,有兵就有权,所以这也是一个实权部门;
剩下的吏部、工部、刑部、礼部都不善可陈,只负责南京相应的工作,事情不多,职权也小,是妥妥的养老单位。
特别是礼部本应主办各种大型皇家活动,但皇帝一般不去南京,龙子孙女的婚礼也在北京举行,南京礼部无用。
除六部外,南京还有两个职位值得一提,守卫太监和南京守卫。
全国各地都有守卫太监。皇帝派他们监督当地军事事务。南京兵部的尚书受到南京守卫太监的监控;南京守卫控制南京卫生中心和南京留守和保护事务。他是南京最高的军事长官,负责民政。
南京兵部尚书、守太监、守太监,共同管理着南京的大部分事务。
[img]501443[/img]
那么,既然南京有完整的行政团队,不属于北京各部门,这是两个朝廷吗?
当然不是。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皇帝只能有一个,京师只能有一个。虽然南京也是“北京”,但它的政治地位无法与北京相比。
如果只是把南京和北京提到同样的高度,更不用说皇帝了,连普通人都会怀疑说这话的人是否有异心。
从迁都后的明朝政治结构来看,六部不是权力的巅峰,不仅有皇帝,还有内阁。
立朝初期,朱元璋按照前朝的惯例,设立了首相一职来管理百官。后来,他觉得首相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他通过胡唯庸的案件取消了首相的职位。他自己直接管理政府。虽然他设立了宫廷大学学士学位作为顾问,但他仍然处理了很多事情,累得半死不活。
朱迪不想受此罪,提高了大学士学位,让他们参与秘密事务,最终形成内阁,有权起草和回答皇帝的大臣。虽然内阁不是一个法律的一级行政机构,但事实上,六个部门已经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南京的六个部门也不例外。
北京六部管不了南京六部,但内阁可以管,不仅管六部,还管南京其他行政机构,一切都在内阁的控制之下。
[img]501444[/img]
明朝中后期,南京的机构形成了极其微妙的存在。所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但仍有一点力量的官员和太监都被调到南京,南京团队成为了政治养老院。
然而,守卫太监和南京守卫这两个职位仍然很有价值,只有皇帝的心才能担任,他们可能不是最强大的,而是皇帝最信任的。来自西方的郑和是南京的第一个守卫太监。
所以明朝虽然有两京制,但不是两个朝廷,两个团队各司其职,不冲突,内阁统一管理,不乱。
明朝两京制度有两个朝廷 明朝不会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