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读周朝的历史,771年前的“平王东迁”是一个节点,将周朝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根据时间的不同,战国时期显然属于东周,但在史料和影视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在战国时期看到“东周”、“西周”一词,如《史记·秦本纪》、《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之》等。
[img]502419[/img]
事实上,战国时期确实存在“东周”和“西周”,但却是两个诸侯国的国名(权称为诸侯国吧),
确切地说,它应该被称为“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或简称“东周国”和“西周国”。当时,周王铉分为三部分:东周国、西周国和周王室,
只是因为名字太相似,人们很容易把它和东周和西周的历史时期混为一谈。
西周公国:前440年至前256年,共历四代
公元前441年,在位28年的周贞定王姬崩溃,先后生了四个儿子。死后,衰弱的周王室再次爆发严重内乱,最终从周王畿中分裂出一个小国,历史上被称为“西周公国”。
周贞定王去世后,他的长子姬继承了周哀王的位置。然而,周哀王刚刚上任三个月,他的第二个弟弟姬叔叔杀死了他,并独立为周思王。周思王的王位只坐了五个月。他的第三个弟弟姬伟杀死了他,成为了周考王。
[img]502420[/img]
姬尾登上王位后,她开始担心自己会像前两位周王一样被四哥姬揭杀。想了想,她决定让弟弟坐在国王的位置上。因此,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伟即位后不久,他将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给了弟弟姬,成为一个小诸侯国,西周桓公,昌水以西,洛河以南。八年前(前307年),周因拒绝秦武王试举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荡驱逐出周宫。周不得不迁徙到西周王城。之后,周的大权开始落入西周君手中。59年(秦昭襄王51年,前256年),秦军攻占韩国阳城,负小米。在西周文公姬的恐惧下,他以周红王姬燕的名义号召山东六国共同攻打秦朝。结果只有楚燕派军,结果无病终止。
同年,秦国沿着东周军队的发挥路线,连接了韩国的阳城和负小米,逼近东周都城洛邑。西周军跑到秦国,磕头认罪,把36个城市和3万人都献给了秦朝。秦国将西周军绑在柱子上游的街道上展示公众,贬低为平民,并将其放回西周。
不久,周红王和西周文公相继去世,西周人纷纷向东逃亡。秦国很容易收集九鼎和其他珍宝。由于西周国没有立新君,在西周桓公姬揭、西周威公姬灶、西周惠公姬朝、西周文公姬怪四代统治后,他们灭亡了,传承了800年的周朝也灭亡了。
东周公国:前367年(或前369年)至前249年,共历四代
[img]502421[/img]
说到东周公国,它实际上与西周公国有着深厚的关系,但关于东周公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首先,西周公国传到西周惠公姬朝后,在显圣王第二年(前367年)封纪班于巩,奉王为东周君。第二,西周威公在周一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去世后,公子根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独立于龚,并被称为东周君。
建立东周公国不仅有两种方式,而且很难确定其开始封君的身份。虽然石凤君目前可以确定为东周惠公,但关于东周惠公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周惠公是西周惠公的儿子,也就是西周惠公的弟弟。另一种说法是,东周惠公是西周惠公的孙子,也就是西周惠公的儿子。
根据目前主流的说法,东周公国共历四代,即东周惠公姬班、东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东周武公姬根和东周文君姬杰。虽然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同根同源,但双方矛盾深远,经常发生战争。
周红王去世后,由于周王室和西周公国都败亡,东周公国继承了周王室的血统,但不再称王,继续称王。从那时起,历史学家开始采用秦王的时代。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军打算再次发动山东六国,但仍以失败告终。东周公国被秦国摧毁,统治地区并入秦国。
为什么战国时期有东周和西周?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