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突破北京时,朱由检在煤山吊死,终年34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庙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皇帝。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到处都找不到崇祯,内心不踏实。于是下了一个指示:“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之后终于在煤山找到了自吊的崇祯皇帝,一颗悬着的心掉了下来。
崇祯上吊前,在衣服上留下了诏书。其中有一句话:“让小偷分裂我的尸体,不要伤害一个人。”然而,李自成并没有侮辱他的尸体,而是展开了良好的埋葬。起初,明朝的财政很穷。即使你想体面地埋葬崇祯,也很难强烈。
但无论如何,李自成在埋葬崇祯的问题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付出。他首先用两扇门把崇祯藏起来。然后他找到了一副柳棺,把崇祯的尸体放进了柳棺里。然后他把棺材喷成鲜红色,把上吊的周皇后的棺材喷成黑色。
[img]499926[/img]
然而,李自成又遇到了麻烦。崇祯没有为自己建陵墓。一般来说,当皇帝即位时,他会开始建陵墓,但崇祯没有建陵墓。没有修复的主要原因是,根据犯罪记录,一个是厌倦了政治事务,另一个是没有选择一个好的地址。
崇祯没有陵墓。起初,李自成没有钱为他修理陵墓。因此,他随意把他和周皇后放在死去的田贵妃的陵墓里。然而,即使是田贵妃的陵墓一开始也没有完全建成。但李自成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人的尸体放进去,把它们变成皇帝的陵墓。说起来,李自成真的很聪明。即使是埋葬崇祯的费用也需要通过义捐赠。
当然,如果李自成能够稳定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发展,他肯定会进一步修建崇祯陵墓。但问题是,他只在京都呆了42天,沮丧地逃跑了。他甚至不在乎自己,所以他不太可能再关心崇祯陵墓了。
[img]499927[/img]
满清入关后,多尔根和顺治对崇祯墓进行了维修,更名为“思陵”。它通常被称为“思陵”,这应该是因为南明一开始就建议崇祯寺庙的名字是“思宗”,这是清朝采用的。
顺治两年后,思陵建成。但一开始,清朝政府也缺钱,所以思陵断断续续地建了两年。因此,顺治皇帝的命令必须尽快建造。可以看出,顺治非常重视思陵的建设。顺治16年来,思陵扩建了一些工程建筑,完成了第二次改造。
之后,乾隆皇帝十年,乾隆皇帝五十年,思陵经历了两次整修。乾隆皇帝五十年的那一次,是乾隆皇帝整修的明十三陵,自然包括思陵。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清政府部门都如此重视思陵的建设呢?即使财政局很匆忙,他们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做这件事。这些人怎么想?李自成和清政府成立后,都想表明他们的政府是“命运”,是一个适合时间的朝代。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尊重前朝的统治者。
尊重前朝统治者意味着前朝统治者最初是一个“命运”的王朝。然而,在发展趋势达到一定时期后,“天数”已经结束,必须被新的王朝所取代,这个新的王朝也是一个适合上帝的王朝。这样,李自成和清朝就明确了这些人的“正统”影响力。因此,由于前朝仍然是一个“命运”的王朝,我们当然应该尊重前朝的统治者。
[img]499928[/img]
明朝统治了300年,普通人对明朝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遗产相当少,对明朝的思念相当强烈。无论是李自成创建的大顺朝还是清朝,这些人都不会太容易被普通人认可。大顺朝的统治者曾经是“流民”和“反贼”,这在古人心中是非常排斥的。
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受“华谊”观念的影响,这些人更不容易接受少数民族创造的朝代。因此,缓解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和服从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建造崇祯皇帝的陵墓,并将其命名为“思陵”,是一种服从普通人心理状态的行为。
为何无论李自成还是清政府,都非常重视崇祯帝陵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