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韩信突袭,一时无法招架,随后韩信夺得临淄。此时并非说齐国没有一战之力,其中《汉书》记载“广东走高密,横走博,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于胶东。”;也就是说,临淄失守后,齐国势力分为四部分,其中田横去了博阳,田光去了城阳,齐王田广去了高密,田既去了即墨。此时韩信的局势并不明朗,齐国已经处于包围的趋势。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更何况西楚也派龙和项他到齐国救援,准备从后面清理韩信。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韩信赢得齐国,包围西楚的局面终于定局了。项羽期待着这场胜利。韩信并没有选择分兵对抗,而是把矛头盯着齐王田广所在的高密,这就是所谓的抓贼先抓王。此时,西楚派遣的项其和龙及部也抵达高密,双方在高密一触即发。
[img]496471[/img]
在此之前,许多人对龙缺乏了解。他们一直认为龙是项羽的一员,但事实上,正史上的龙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他们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小说《西汉通俗演义》。其中,龙是项羽的五位虎将,将龙的能力提升到了顶峰。
但事实上,龙并没有受到重视。相比之下,龙并没有做出特别大的贡献。在许多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龙并没有正式的独领军队。相反,真正带领军队的将军都是项家人。比如龙参加东阿之战,主将是项梁;之后攻打英布的战争,主将是项声;而这次救援齐国,主将是项他。这也证实了陈平说的“项王不能相信人,他的爱,不是妻子的昆弟,虽然有奇士不能用,但平乃去楚。“项羽的团队本质上是家族管理,对这些将军不太信任。
韩信派兵运沙袋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高密战龙并战死时,我们会发现龙和轻敌的说法并不那么可靠。当时双方的战斗在潍水对峙。这时候就是对抗。谁先渡河,谁就大概率输,也就是说会造成半渡而击。很多人说龙看不起韩信,为了贪功提前渡河,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发生,而是韩信先渡河。《汉书》记载“信乃夜令人万余囊,盛沙以阻水上流,引兵半渡,击龙。”;这就回答了两个疑问,一是韩信为什么要渡河,二是韩信为什么要在上游建坝。
河水暴涨
首先,半渡而击是铁律。谁抓住了这个优势,就抓住了机会。一方面,韩信创造了上游堵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他乘着水位下降渡河。龙在这个时候主动出击,这种行为也符合兵法原则。谁曾想到韩信还是像背水一战一样,渡河的军队根本不和龙打架,而是选择撤退。这时龙又看到韩信不敌,于是大喜过望全力追击。此时,韩信要求上游士兵清理沙袋,直到水冲下来,水位再次上升,此时韩信再次半渡击,可以算是歼灭楚军。
[img]496472[/img]
韩信灌婴曹参
在整个过程中,韩信先引诱敌人,然后设置陷阱击败楚军。之前的渡河不符合半渡攻击的条件,但放下沙袋后就满足了。而且背后还有一层,龙不是主将,项他是主将。这个追韩信的命令不是龙,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吗?现在很难弄清楚,但至少我们可以理解龙,而不是轻视敌人。
龙且战死
然后楚军崩溃了,四处逃跑了。这时,龙也被追杀,最后死于灌婴部下。原记载为“以都尉打项籍,属灌婴,杀龙,更乐成侯,千户。”当时灌婴所带领的是车骑部队,从机动性和速度上也说明了韩信对这场战争的把握。半渡后,追击部队迅速部署,其中灌婴部下的车骑都尉丁丽杀了龙。
整个战斗的变化可以说是龙,对韩信缺乏了解。兵法一直是一把双刃剑,而不是纸上谈兵。当你看到它符合兵法获胜的条件时,你会很高兴。但众所周知,兵法哪里有必胜条件,有的只是教你如何不败,以一胜条件改变整个不败条件,显然得不偿失。而且兵法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用来部署的方法论。如何看待布局的人,看待对手,照搬一切,怎么能不打败仗呢?
龙不是项羽将军吗?龙的实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