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三省六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说到“三省六部”,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隋唐。然而,这一制度的相关元素早已出现,完善的制度直到隋唐才形成。这一制度的灵魂是以分工的形式加强皇帝的集中。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出现过程缓慢。
[img]495470[/img]
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行政结构是“三府九寺”。以汉为例,三府是太尉、司徒、司空府,九寺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璐、宗正、大司农、少府。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制度逐渐名存实亡,大部分成为闲职,相应的职能逐渐转向三省。其中,尚书省出现在东汉,但当时的名字是“尚书台”;至于中书和门下省,都形成于三国时期,其存在的目的是分散尚书省的权力。
六部分是官、户、礼、兵、刑、工六部,都隶属于尚书省。他们的前身是汉光武帝在尚书台设立的“六曹尚书”。这种结构在魏晋南北朝保留,但名字不同。隋文帝时期,六部分被命名为官、礼、兵、度支、都官、工部。
唐代度支改为民部,都官改为刑部;后来,为了避免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民部改名为户部,我们熟悉的六部完全形成。
以上为“三省”、隋文帝时期首次出现了“六部”的分项演变过程,而“三省六部制”则是一个体系。
公元581年,前北周大丞相杨坚篡夺了周建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类似权臣篡位,杨坚听从了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了北周六官制(来自先秦时期的《周礼》,即天官冢宰、地官宗伯、春官宗伯、夏官宗伯、秋官寇、冬官空)。其中,内史省实际上是中书省,改名是为了避免杨坚之父杨忠的名字。
三师是太师、太傅、太保,纯属名字好听,没有实权的闲职;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名义上可以参政,可惜经常空缺。
也就是说,国家职能已经落到了“五省”这五个部门手中,不再由某个大臣执掌。
在五省中,秘书省负责管理国家藏书,内侍省是皇帝的近侍机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因此,尚书、门下、内史是真正掌管国家权力的中央枢纽。
[img]495471[/img]
隋朝崩溃后,来自关龙贵族的李渊家族基本上遵循了隋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重点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制衡。当然,由于没有必要避免杨忠的名字,内部历史省又回到了中国书记省。
在这一制度下,三省分工明确,涵盖了封建最高权力核心的完整运行过程:
中书省负责制定国家统治战略和方向,即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查和审查中书省提交的决议,看看是否可行,是否有需要纠正/补充的地方。如果您不满意,请拒绝,直到通过,然后发送给尚书省;
尚书省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计划。为了分类实施工作,下面设立了六个部门:官员、家庭、礼物、士兵、刑事和工人。
六部分的职责如下:
官员负责管理国家官员的相关事务。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还被细化为多个具体的部门,如评估官员级别、奖励和表彰以及绩效考核。具体的部门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例如,明朝分为清官、检封、考试等;
户籍部门可以理解为管理户籍、耕地、税收、各级官员工资、军事粮食工资等财务相关事务;
礼品部的工作分为三部分,一是科举相关事务,二是管理附属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务,三是祭祀、丧葬、占卜、奖励等礼仪工作;
顾名思义,兵部就是处理军事相关事务。比如车马、兵器装备、军事资料清单、军事制度等。,也会根据不同的内容细化为不同的部门;
当然,刑事部门管理刑狱,相当于古代司法部门;
[img]495472[/img]
工作部门是负责工程相关事项的部门,不仅要处理宫殿、衙门的建设和维护,还要管理各种公共用品。
事实上,在不同的朝代,三省、六部的具体功能会发生变化,相关权力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安史之乱后,唐代三省逐渐名存实亡。汉林学士逐渐赢得了中书省的关键岗位——中书舍人的职能,尚书省也逐渐分为不同的部门。
在宋代,虽然“三省六部”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具体功能与唐代大不相同。例如,中书省长期负责祭祀、仪式等虚假工作;
辽国与宋代相似,但金、元、明实际上只有一省六部制(金为尚书省、元、明中书省)。洪武年间,朱迪直接取消了中书省,相关职能分配给六部,三省消失,清朝保留了这种做法。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的诞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秦汉以来的相权逐渐稀释到很多部门;权力细化后,很难形成与皇权竞争的“权臣”。从那时起,皇帝的地位就像岩石一样稳定,不用担心“总有刁民想伤害我”。对皇帝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封建帝国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三省六部是什么?它的演变和发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