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帝陵在明朝被称为十三陵?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传承了16位皇帝,276年。然而,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脚下的“明十三陵”只埋葬了13位皇帝。为什么?为什么其他三位皇帝的陵墓不在北京?
在明朝的16位皇帝中,明朝的三位皇帝没有埋葬在明朝的十三陵,即明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朱云文和明朝皇帝朱祁钰。他们没有埋葬在这里的原因是不同的。一个留在南京,一个失踪不明,另一个被删除。
明太祖朱元璋:朱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父亲朱元璋被留在南京
[img]495322[/img]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京当皇帝,建立了明朝。当时明朝的首都定在南京。自古以来,帝陵一般位于靠近首都的地方,朱元璋也选择了南京的帝陵。
经过筛选,朱元璋最终将陵墓定位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穆朗玛峰下。明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司令李欣主持陵墓建设工程。第二年,马皇后去世,于洪武15年(1382年)9月入葬孝陵。因为马皇后的头衔是“孝慈”,所以被命名为“孝陵”。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死亡,于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然而,尽管朱元璋已被埋葬,但明孝陵的建设尚未完全完成。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明孝陵的建设才完成,历时30多年。
然而,在明朝永乐年间,朱迪自四年(1406年)以来一直准备迁都,最终于18年(1420年)正式迁都。虽然南京仍有六个中央机构,但它已经降级为首都。此后,明朝皇帝也埋葬在北京京师附近,朱元璋的明孝陵独自留在南京。
建文皇帝朱允炆:“靖难之战”后,他失去了自己。朱迪不承认自己的皇帝地位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云文即位为建文皇帝。为了稳定王位,消除当地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建文皇帝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削藩,最终引发了“靖难之战”。在这场历时四年的叔侄争夺战中,建文皇帝以世界敌人的角落最终被打败。
[img]495323[/img]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攻打南京城下,负责守卫金川门的顾王朱旭和李景隆看到朱棣的指挥权,于是开门投降,南京城告破。与此同时,南京宫殿点燃了大火。虽然《明太宗实录》和《明史·成祖本纪》都记载朱允文死于大火,但《补本》和《明书·建文皇帝本纪》都记载朱允文已经趁乱逃跑,朱迪后来的行动也说明朱允文很可能已经逃跑了。
@ 为了名正言顺地继承王位,在翰林院编辑杨荣的提醒下,获得“靖难之战”的朱迪先前前往孝陵,向朱元璋陈述了朱允文即位以来的各种罪行。以朱允文不遵祖训为由,他直接不承认建文帝的王位,将建文元年(1399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为了表明自己是从朱元璋手中继承的皇位。
由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迪不承认建文帝的王位,朱云文死后自然不可能被埋葬在明朝皇陵。然而,由于朱云文下落不明,全国各地发现了50多座朱云文墓,我不知道它死后埋在哪里。
明代宗朱祁钰:“夺门之变”后,皇位被废除,死后以亲王之礼下葬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明英宗朱祁镇率兵征服瓦拉,却遭遇了“土木堡变”。不仅全军几乎被摧毁,皇帝本人也被瓦拉带走了。为了避免被瓦拉牵着鼻子走,在于谦等大臣的邀请下,经孙太后点头同意,朱祁钰被扶为皇帝,朱祁镇被扶为皇帝。
朱祁钰登上王位是权宜之计,孙太后在将其扶上王位之前,首先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为储君,目的是确保王位仍留在朱祁镇一脉,但朱祁钰在王位稳定后,却不愿将王位还给朱祁镇这一脉,因此不惜通过贿赂大臣,废墟王子朱见深,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储君,可惜朱见济第二年就去世了。
[img]495324[/img]
与此同时,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后,第二年被俘后被送回,但回来后被囚禁在南宫七年。朱祁钰不仅命令人们锁上南宫大门,灌上铅,还派出锦衣卫密切照顾,砍伐了南宫附近所有的树木,从而彻底切断了朱祁镇与外界的联系,甚至食物也只能通过小洞递入。在过去的七年里,虽然朱祁镇仍然有“太上帝”的称号,但他并没有享受到任何相应的待遇,而是遭受了冷遇,整天恐慌。
可以说,由于皇权之争,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兄弟情谊已经耗尽,所以当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位时,朱祁钰在一月后去世。之后,朱祁镇不仅处死了于谦等当初拥有朱祁钰的大臣,还指责朱祁钰“不孝、不友善、不仁、不义、不道德、神人共愤”,直接废除了自己的皇帝头衔,并为他上了“Xi暴力之王”的死后。朱祁钰终于把王子埋在北京西山。
@ 由于明朝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位于南京,建文帝朱云文和明朝宗朱祁钰都被剥夺了皇位,根本没有资格埋葬皇陵,更不用说朱云文了。因此,虽然明朝有16位皇帝,但只有13位皇帝埋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然而,虽然“明十三陵”是皇陵,但它不仅埋葬了皇帝,还埋葬了23位皇后、两位王子、30多名妃嫔和两位太监。
为什么帝陵在明朝被称为十三陵?这就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