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王世充曾经背叛过自己,窦建德为什么还舍命救他?

虽然重视信义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一切都应该有一定的程度。像隋末窦建德这样过于重视信誉的人,只会像傻瓜一样被嘲笑。

说到窦建德,很多读历史的人都会感到有些遗憾。与一般鲁莽的英雄不同,这位兄弟慷慨、勤奋、热爱人民,注重信仰。更难得的是,他不搞封建迷信,以至于他的死敌大唐小干部尹毅不顾忌讳为他立了纪念碑,并亲自写了一篇流传至今的碑文。

正因为如此,人们特别感叹他的失败。为了拯救无德无能,窦大王带领10万军队进入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四水),与当时的唐太宗、秦王李世民作战。结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李世民打败,我也被长安杀死。经过11年的艰苦工作,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你认为这场失败足够懦弱吗?

[img]494322[/img]

很多人总结这场失败,认为窦建德犯了两个大错误。首先,他不应该出兵。王世充是狗娘养的,根本不值得救;李世民人马战斗力强,不应该随便跑去决战;第二,我们不应该直接打虎牢关,与李世民作斗争,而应该接受大学校长(国子祭酒)凌静的建议,直接去太原,给大唐一个围魏救赵。

其实这两个想法都够烂的。

有人抱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帮助拉丁美洲独裁国家,说这些国家都是狗娘养的。艾森豪威尔回答说:“是的,但这是我们狗娘养的。“粗糙的理论并不粗糙,国际政治真的是这样,王世充是一个混蛋,但他的存在可以抑制唐朝的力量,帮助窦建德赢得巩固后方,积累喘息的机会,有这样一个混蛋一直横着,他窦建德有机会歼灭山东的唐朝守军,并赢得了大部分中原,当时窦建德领土北部,和唐朝穿一条裤子,现在让王世充被摧毁,对窦建德没有任何好处。虽然李世民的人马很强,但他毕竟要攻城打援,战斗力要大打折扣。如果他这个时候不打架,等他放慢脚步,专心打自己,不会死得更惨吗?

攻击太原的想法更糟——太原在哪里?这是李世民父子起兵的老窝!他一路从河北打过去,不得不翻过一座太行山。士兵少了,白给多了。当人们掐粮道时,他们会饿死一半。此外,太原对坐在长安的李渊并不重要。后来,一个叫刘武周的人并没有真正赢得太原?我没见李渊跳楼。

@ 窦建德直接去洛阳,在王世充去世之前,他坚决与李世民作战。这个决定本身是正确的。两强相遇,勇者获胜。当他们决定命运时,即使是一锅生饭,他们也应该吃或必须吃。

虽然吃的是对的,但是吃相、吃法还是挺讲究的。本来窦建德的兵力只有一点优势——《新唐书》说窦建德兵10万,自称30万。起初,李世民派遣了500名士兵,后来离开了“大队”,但他没有说太多。李世民开了皇帝读本朝史书的坏头,《新唐书》的记载只能作为参考消息。洛阳城这么大,王世充有精兵强将(投降时光带干部2000多),唐军围城,至少有10万军队。

[img]494323[/img]

窦建德还得分兵对付罗毅。他的手下可能没有10万人。在决战中,双方的军队应该是一样的。此外,窦建德刚刚击败了另一位当地皇帝孟海公,并走了很长一段路。军队太累了。最好的计划应该是在城下士兵,但他们不急于决战。相反,他们一步一步地把领土扎牢,打通粮道,这样,如果唐军撤退,王世充的大部分领土都可以归还自己;如果你不撤退,要和王世充拼个鱼死网破,再往下打,窦建德都是稳赚不赔。但事实是窦建德匆匆赶到门口偷袭李世民,输了一败涂地。

窦建德丢了头,再也回不去了。今天的人可以总结一下——夹生饭要吃,但要注意吃。否则,他会窒息,没有地方找医生。


王世充曾经背叛过自己,窦建德为什么还舍命救他?王世充曾经背叛过自己,窦建德为什么还舍命救他?

,,,,,

  • 咸丰皇帝是怎样的皇帝?为何说咸丰特别好色
  • 有书记载,咸丰不顾兵败割地赔款,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躲在热河行宫寄情于声色,聊以自娱,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

  • 清朝同治皇帝有儿子吗?谁是同治皇帝的儿子?
  • 同治皇帝是慈禧的儿子和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吗?同治皇帝有儿子吗?如果是这样,同治皇帝的儿子是谁?是光绪皇帝吗? 同治皇帝...

  • 清慈禧太后守寡数十年 为什么会有无数的绯闻?
  •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同情慈禧太后;在互联网上,大多数人都批评慈禧...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

  • 顺治皇帝出家了 即使出家,顺治也会是花和尚吗?
  • 在《鹿鼎记》中,金庸说顺治皇帝出家了,康熙皇帝还派韦小宝去伺候。 那么顺治有出家吗? 当然,他没有出家门。 然而,关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