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的皇室,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的历史事迹。
自周武王封祁国夏祭、宋朝殷祭以来,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要么是禅宗、革命,要么是外族入主,对待前朝各有厚薄,最刻薄的还是清朝。
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一方面以“本朝江山取自流寇,不取明,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以来取天下之正,没有这样的人”为信心,另一方面却杀死了明朝的皇室,真的很不寻常。
[img]492947[/img]
据白新良和赵秉忠的《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只有50多名县王和以上的明朝宗室和名字可稽者被俘虏。不管他们的家人有多长,他们都会受到惩罚。从这个角度来看,总人数应该超过1万人。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对抗者的镇压。这50多人属于建号反清的“刺头”。“顺民”待遇怎么样?
顺治元年的《登极诏》中有以下宣示:“前朝宗室首先倡导投诚,先来投顺,到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仅仅一个月后,崇祯皇帝的王子朱慈朗就误以为真,潜回祖父嘉定伯周奎家,两天后就被近亲告发。
清廷首先在十个人身上服务,结果“十个人跪下来说,这个真正的王子。”到目前为止,王子的真实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出乎意料的是,清廷甚至拉出了李自成进入北京时自杀的“袁贵妃”来识别王子,结果是假的。
刑事部主任钱凤览、河南道御史赵开心等文官先后上疏指责清廷无耻,反而与真王子一起下狱。
不仅如此,清廷还毫不犹豫地用莫须有的手法杀死已经“先投顺”的朱明亲藩。比如顺治三年五月,以“私信”为借口,处死了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顺治五年,被俘的福王(洪光帝)和已经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鹿王一起被杀。
北京杀人,地方政府也加快了搜查。4年4月,山西副使管按察使事娄虚伯以“疏纵故明藩王”罪弃市...
从此,“天黄贵族,转移流亡,都改姓自晦”。
直到康熙四年,政权相对稳定,才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文章。“如果朱明宗族改变姓名,隐藏逃避者,他们将被命令回到家乡,安全生理,不要以前害怕过。”
然而,崇祯的“朱三太子”、"朱四太子",还是有杀错不放过的。
比如康熙四十七年,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七十五岁。
朱慈焕逃离北京后,为明王姓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后来到浙江、山东以教授私立学校为生。
在被捕受审时,朱慈焕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说:
“我今年75岁,血气衰退,鬓发苍白。我不反对三藩叛乱,反对清宁无事可做。所谓谋反者,一定要占城,积草屯粮,招军马,建军器。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东西?”
清廷审结案件,坚称他是假的,将朱慈焕和三子一孙一起斩首,家乡妻女六人听到自杀消息。
[img]492948[/img]
看看康熙“圣君”的理由:“朱虽然没有谋反,但也没有谋反之心。”注意,他也认出这个人是朱,不是王。
事实上,清廷杀死了明朝的藩王和王子。政权相对稳定后,普通朱明宗室报告了怀柔甚至“满化”的策略。
比如顺治十八年来投诚的明奉国将军朱议、伪王朱静、朱志军、朱鼎(布拉元别前被授予拜他勒哈番,乾隆年被授予汉名“骑都尉”)或拖沙拉哈番(乾隆元年被授予汉名“云骑尉”),并给予工资、人口、庄屯和器皿。
例如,雍正两年被封为一等侯的朱志良,自称是明朝被洪承类俘虏的后裔。原隶镶嵌着白旗汉军。雍正年间,他以明朝后裔的身份将正白旗抬入三旗之一,负责春秋祭祀明朝皇帝。
他的后代一直传承到清朝灭亡,第十二代一等延恩侯朱玉勋还在溥仪的流浪朝廷中出没,自认清朝忠臣。
[img]492949[/img]
1924年9月7日,43岁的朱玉勋受到溥仪的召唤,进入紫禁城与溥仪的老师庄士敦见面。这位前后裔有两个孩子,房子破旧,甚至官服都要借给别人,给英国人庄士敦留下了礼貌和自尊的好印象。
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居住在天津租界后,延恩侯还到处凑钱买票探望“主人”...
正是这个自尊的人,忠于清朝皇室的人,对自己的“祖先”极不尊重。
1907年,著名教育家张相文游览十三陵时,发现陵园非常破旧,无人管理。樵夫告诉他,有一个延恩侯负责祭祀,但这个人非常不负责任。“草草将事,若儿戏然,疑非朱血胤。”
也许张相文从此留下了心,他在《南园丛稿》《记朱侯》中记录了1919年他和两位朋友对侯爷的拜访。
侯爷爷“三十多岁了,又粗又胖,又酒又肉”。见礼问候后,朱玉勋以为自己是民国政府派来的官员,立即与他们讨论是否可以出租十三陵土地,让政府成为公园。他可以用钱养家
1929年,侯爷向民国政府申请救济。民国政府取消头衔后,他被任命为明陵保管委员,月薪50银元。然而,朱玉勋在民国的表现并不比清朝好多少。他还被控参加盗墓活动,并于1933年被撤职。
到目前为止,清廷设立的“皇家花瓶”“皇家花瓶”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他们从头到尾都不允许服从明朝,明朝礼仪,简而言之,清朝适用于他们的“礼物”而不是“礼物”,这些已经“奴隶”的人也享受它,真的悲伤,蔑视。
当然,在很多今天的人眼里,清廷对明朝宗室的处决并不奇怪。民间有句话叫“斩草除根”,诬告传统文化,却自以为是。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三恪二王后”的礼法,属于“宾礼”之一,即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为“三恪”。
这些前朝后裔大多被特许服前朝服色,祭祀前朝寺庙。这一政治传统从西汉延续到南宋和金朝,甚至五代的乱世也没有被抛弃。
比如曹魏代汉以后,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食城一万户,都城在浊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他不是大臣,也不是圣旨。他可以仪仗祭祀寺庙,但仍然在汉朝的正朔。山阳国传汉献帝孙刘康,后来跨越曹魏、西晋两代,直到永嘉之乱才被切断。
更奇妙的是曹魏末代皇帝曹宏,被晋武帝命名为陈留王。58岁去世后,他仍被授予“元皇帝”称号。曹姓的后裔一直传承到南朝齐,并传承了214年。
隋朝的后裔是跨越朝代最多的。唐初,杨迪皇帝的孙杨宇被废除为国公。他去了隋正朔,骑着自行车,穿着衣服。从那以后,他跨越了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六个朝代。他一直是“三恪二王后”之一。
即使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熙宗也封辽天佐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齐合称三恪。
这条规则在元朝是不好的。元世祖忽必烈将宋恭帝封为“英国公”,使其生活在大都市和上都市。后来,乌思藏萨迦寺(今西藏萨迦县)被翻译为僧侣,翻译了佛经《百法明门论》、甘州(甘肃张掖)死于“因明入正理论”。
如果只以“宾礼”为例,崖山之后没有中国,明朝之后没有中国,似乎没有错。就连前朝皇室的礼仪和礼貌也消失了,只剩下小家子气的“斩草除根”。真的是中国吗?
满清入主中原后,他们是如何对待明朝遗留下来的皇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