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察举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古代“高考”科举制度形成之前,察举制度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制度,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大量社会底层人民进入官场提供了途径。改变了当时世家大族控制朝政、贫困学生入朝无望的局面。他的主要特点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这一选拔制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雏形,实施了1300年。
[img]493145[/img]
观察和举制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察举制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当时汉高祖初定天下,百废俱兴。虽然他们手下有几个顾问,但很少有人能“夺天下”。国家需要一群有治国安邦能力的贤者。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刘邦下令要求郡国推荐有治国能力的人入朝为官。后来在惠帝时期,察举制开始出现雏形——“孝弟力田”。有德行、有努力的耕作者,可以获得奖励,免除兵役(国家强制征调平民参加劳动)。文帝时期,所有能和三老同为县中掌教育的“孝弟力田”乡官,都成了定员。同时,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不讳”,并制定“对策”(考试)。“对策者百人,只(超)错为高第”。由此可见,在汉文帝时期,不仅有考试,而且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排名。
到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已经完善。作为一名主要的官员,儒家的孩子们“不接受非儒家艺术家,董仲舒是第一个”。在此期间,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以法治为绳索,实现了学术思想、政治制度和知识分子的结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当时,察举选拔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平民学生,既有“白身”,也就是没有官职的普通人,也有现有官职的官员。只要德行符合要求,就可以参加选拔,即考试。但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而是以德行著称。汉光帝时期,考试成绩逐渐成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不再以德行为单一判断。这一时期的考核也更加公平。
[img]493146[/img]
检察举制的科目及要求
主要依靠中央高级官员, 选拔平民子弟或底层低级官员入朝或升迁。萧咸曾经是丞相的府官,后来通过察举制被推荐。还有年科(常科)和特科。“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四科为岁科。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也是人才来源最重要的科目。根据历史的不同时期和特殊年份,特殊科目的科目也不同,主要是根据当时朝鲜的差距来补充的。
孝廉,作为最重要的科目,也是晋升方式最快的科目。他主要考察孩子的道德行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法庭的儒家高级官员和富有的孩子。但与此同时,通过举孝廉入朝的官员,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出名。东汉名臣李英举孝廉入官,入朝后文能广纳天下学生,武能多次打退鲜卑入侵。武帝时期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一人”;东汉和帝时,孝廉以人口为单位,不再以郡为单位。“县人口不到10万三岁(年)孝廉一人;不到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百二十万六人;。后来年龄有限,40岁以上才能以孝廉为官。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年法”迅速废除。
[img]493147[/img]
茂才,其重要性仅次于孝廉。原来是秀才科,因为避刘秀忌,变成了茂才。汉武帝元封五年下诏:“其令州郡察官民有茂才异等”,这是本科的开始。但在西汉时期,茂才并不是“岁科”。茂才科主要是现任官员的考核。由于自身资质高,四科起点最高,多用作县令。而且很多“茂才”入官者都能身居高位。比如东汉周举,官到光禄卿。当时流行先举孝廉,再举茂才。但是对茂才的要求很高,能举茂才的人很少。
查廉。很多人认为查廉是孝廉,但事实并非如此。查廉被举者多为低级官员,因忠于职守,被上级推荐,按原职晋升。与茂才不同,茂才官员起点高,人数少,查廉范围广。
光禄四行起源于汉元帝时期。它是一门专门为具有简单、诚实、不屈不挠、有能力的官员设置的科目,但在人才方面并不突出,长期没有晋升。每年都有一两个人被选中晋升。“诏丞相、御史举简单、诚实、不屈不挠、有行者,光禄岁以此为科第郎从官。”
[img]493148[/img]
消失了察举制
虽然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各种人才为朝廷效力,但通过察举制进入官场的官员很容易感谢推荐人,导致帮派行为,不利于朝廷的稳定。
其次,由于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检举制度容易出现推举不公平的现象。在检举制度的普及下,县、县形成了评价之风。“清议”名人对藏族人物表示赞扬,不切实际,空发讨论。真正有才华和美德的人很容易被埋葬。其中,许多品行不佳、没有才华的人利用制度漏洞,通过贿赂官员进入法庭,鼓励不良行为。
第三,富裕家庭和地方权贵控制了察举制的选举权。富裕家庭的孩子不问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进入朝鲜,而真正有才华的穷孩子则无望进入朝鲜。察举制成了变相的“世袭制”。
第四,德行的判断很难作为真正的考虑标准。人是复杂多变的,很难对德行的判断做出真正的客观评价。比如王莽篡汉之前,在民间享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后来却成了篡汉的历史罪人。“谁知道王莽一生的真伪?”。
虽然检举制度有很大的缺点,但它甚至为后来的汉朝动乱埋下了隐患。然而,检举制度作为汉代重要的人才选拔来源,不同于以往的世袭制度和军事功绩制度,在汉代的繁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检举制度演变为科举制度,道德不再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然而,检举制度的产生对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察举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