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昌平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所谓“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是指集权王朝的宰相。秦汉时期,宰相作为百官之长,权力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这种超级VIP人物,在注重历史传承的中国,会在历史书上留下深刻的色彩,但奇怪的是,在秦始皇的几位宰相中,有一位极其神秘,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秦始皇在位时,史书记载了六位丞相,即吕不韦、昌平君、奎状(或奎林)、王婉、冯去疾、李斯,其他五个都有名有姓,但昌平君无名无姓,最神秘。
据史书记载,秦分为左、右丞相,以右为尊。秦始皇在位37年,在位时间长。现在没有考证线索,只信这六个丞相。此外,在秦时期,有学者认为左右丞相之上还有一个“相国”的职位。有学者认为相国就是丞相,但我认为相国就是丞相。
[img]493166[/img]
01:昌平君“消失”12年
昌平君是秦始皇统一大业中最重要的宰相。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宰相是吕不韦。秦爆发宫廷政变,赵姬爱夫老艾作乱。秦始皇派相国吕不韦和昌平君率军平息叛乱。由于吕不韦与老艾、赵姬有连带关系,吕不韦第二年被免职,昌平君接任吕不韦职务,成为秦国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
从秦始皇十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国历史上爆发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吕不韦之死、韩非子自杀、韩国灭亡、李牧之死、邯郸与俘虏赵王迁、荆轲刺秦王、秦军攻破燕都蓟、王贲大败楚军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秦始皇21年(公元前226年)结束,《秦始皇本纪》才提到昌平君,“新郑反。昌平君迁于营。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在秦始皇最重要的十二年里,作为总理的昌平君不太可能平庸到史无记载。司马迁是故意隐瞒昌平君,还是昌平君的事迹被秦始皇故意隐瞒,还是被秦末战争摧毁?众所周知,司马迁移《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去伪存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保证性格节操。如果历史资料中确实有昌平君的事迹,司马迁不会故意隐瞒昌平君。如果昌平君事迹被秦末战火摧毁,司马迁无缘得到,那只能说是遗憾。另一种可能是昌平君的事迹被秦始皇故意隐瞒或毁灭,导致他的名字无法留下。
[img]493167[/img]
02:昌平君背叛了秦始皇
昌平君被贬前后,秦楚之间爆发了四件大事,揭开了秦始皇对昌平君的仇恨。
1.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市。
二、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惨败,老将王坚复出。
三、秦始皇二十三年,王坚败楚,俘虏楚王。随后,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
四、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琏败楚,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楚国灭亡。
通过这四件事,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昌平君身份是楚王后,有王位继承权。秦始皇攻打其他五国时,昌平君可能还能忍受。然而,秦始皇攻打楚国后,昌平君内心难以平静,或与秦始皇发生冲突,恰逢新郑的叛乱。秦始皇担心楚地的不稳定,所以他让他去楚国都城安抚楚人。昌平君到达楚地后,不仅没有安抚楚人,反而勾结楚人,带着秦军后方基地前往楚国,导致李信腹被敌人击败。后来,楚王被俘后,他甚至举起了楚人抗秦的旗帜。
秦始皇能忍受昌平君的故国。他没有完全免职,而是继续委以重任安抚楚人。然而,秦始皇无法忍受昌平君的叛变和他信任的人的背叛。也许,由于这些原因,昌平君的事迹被秦始皇抹去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曾指出:“秦俗多禁忌”。昌平君的名字和事迹在秦始皇焚书等一系列封锁言论中被隐瞒,以至于最终鲜为人知。
[img]493168[/img]
03:原来是楚王之子的昌平君
八百年后,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揭开了昌平君的生活经历之谜。
《史记索隐》记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为(秦)相,后迁于营城,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先秦时期,“公子”不能大喊大叫,否则真的会死。诸侯的儿子叫公子,女儿也叫女公子。所以昌平君是楚之公子,也就是楚考烈王的儿子。
楚考烈王原本是楚国在秦国的质子,就像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被质为赵国一样。父亲楚顷襄王病危后,秦国不让他回国争位。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偷梁换柱的策略欺骗了秦国人,使他逃回楚国,顺利继承王位。楚考烈王逃回中国,但他在秦国生下的儿子昌平君没有回去,所以他一直留在秦国。因此,昌平君是芈姓熊氏,正宗的楚王后人,拥有楚王位的继承权。
众所周知,秦人对外国人才非常开放。商鞅、张毅、李斯都是“外国人”。秦国仍然敢于重用,但昌平君的身份真的很不寻常。他是楚王继承权的楚人。秦始皇为什么要任昌平君为相?原因也很简单。秦孝文王的女王华阳夫人来自楚国王族。她嫁给了秦国,没有孩子。因此,在吕不韦的推动下,她接受了秦始皇的父亲作为继承人。华阳夫人相当于秦始皇的祖母,昌平君是华阳夫人在国外的亲戚。秦始皇非常信任昌平君,并委以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秦与楚的关系非常复杂。许多秦王妃都来自楚国。例如,秦朝王朝(秦孝文王的父亲)的母亲宣太后(米八子)也来自楚国王室。秦楚的婚姻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当时,晋国家族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秦穆公在“萧之战”惨败后,楚国也遭遇了“城濮之战”的惨败,于是两名失败者走到了一起。秦穆公与楚成王结盟,与晋国结婚。
[img]493169[/img]
04:现代考古揭开了昌平君的名字
从上面可以看出,昌平君芈姓熊氏,那么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现代考古揭示了真相。
1982年,天津文管所从蓟县发现的一批破铜烂铁中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秦式铜戈。铜戈上刻着铸造时留下的铭文:“十七年,丞相启、形、合阳。”丞相“启”和“状”分别指谁?
秦始皇十七年来,据《史记》记载,当时是昌平君和奎林,没有一位名叫“状”的丞相。考古和史料没有上号。史记写错了还是铭文刻错了?
考古发现揭示了真相:西安出土的秦时铁骑上有两个刻有铜的铭文。此时此刻,有“乃诏丞相形、万”。江苏省东海县出土秦铜器,甘肃省镇原县出土的秦铜板上刻有“乃诏丞相形、万”。《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秦始皇禁湘山”记载“丞相臣”...结合史料可见,昌平君被罢相后,奎林接任右丞相,王婉为左丞相,所以奎林的真名是奎状,《史记》误解了奎林。
确定了丞相的“状”身份,铭文中的“丞相启”也就是真相大白,那就是昌平君,所以昌平君的名字是熊启或米启。
昌平君的叛乱对秦朝和秦始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视剧《大秦赋》中的一些设定可能并非不合理。比如秦王嬴政是昌平君的女儿,长子扶苏是昌平君的侄子。看似荒谬,但结合昌平君的叛乱和昌平君连名字都留不住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秦始皇不立皇后,为什么史书上没有扶苏母亲或者秦始皇正妃的记载,为什么秦始皇不立公子扶苏为王子等。所谓恨屋及乌,昌平君叛乱给秦始皇狠狠一巴掌,让秦始皇恨之若骨,进而牵连到昌平君的女儿、侄子等人。
昌平君是秦国统一大业中最重要的。为什么他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