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服装,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清代剧很受欢迎,当时的电影和电视剧经常出现在屏幕上。有些朋友很小心,为什么他们都是清朝士兵,有些人写“士兵”,有些人写“勇敢”?是清朝士兵的军装改变了风格吗?
[img]493358[/img]
当然不是,清朝兵勇都讲究,想错都不能错。
让我们从头开始。努尔哈赤凭借十三副遗甲开始了部队,这意味着土匪变大了。当然,一开始没有兵制,所以我们用女真人打猎的方法。部队最基本的建制是牛录,几个牛录合成了固山。固山就是“旗”的意思。万历29年,努尔哈赤变大,开始整顿兵制。一开始只有四面旗帜,后来越来越多的士兵,到了万历43年,就变成了八面旗帜。这就是八旗兵的由来。
八旗士兵最大的特点是全民都是士兵。通常是普通人。如果他们想战斗,他们会拿起武器,跟着自己的“旗帜”上战场。当时,这一制度使得八旗的战斗力绝对强大。如果人数相当相反,明军根本不是对手。
[img]493359[/img]
后来又是李自成又是瘟疫什么的,满人入关,建立了大清。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太大,人口太多。依靠这个八旗人马是不够的。于是把汉人当兵的都编在一起,就有了第九旗,绿旗。但一般不叫绿旗,叫绿营。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几个大头目,绿营兵一般都是汉人,但八旗兵并不都是满人。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也就是八旗内满蒙汉。
然而,尽管满族人捡起了一个国家,但他们在心里嘀咕道。汉人太多了,方法也比他们多。清初最重要的是防止汉族叛乱。这样,我就不敢重用汉军绿营了。
但另一方面,八旗兵当时被称为“从龙到海关”。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现在是牛了。当然,他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清朝对“旗手”和不在旗手的“民人”的待遇完全不同。旗手不需要劳动或纳税。国家还定期给钱。在如此慷慨的待遇下,傻瓜想战斗。入关后几年,八旗兵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到康熙平三藩时,八旗兵再也看不见了。
平三藩时期,绿营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满族人毕竟不甘心,也不放心。虽然一方面提高了绿营的地位,更加重视绿营的发展,但另一方仍然防守着汉人。康雍时期,旗兵和八旗兵被专门整顿。当时,八旗兵确实恢复了一些战斗力。
说了很久,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兵”,是国家正规军。
[img]493360[/img]
“勇”也出现在康雍时期。既然士兵是正规军,那么“勇敢”就不得不是不正规的。勇气相当于民兵,或地主武装。早期的“勇敢”没有军事制度,国家也没有支付工资。大概可以算是“兵”不够“勇”来凑。战争期间兵力不足,当地招募勇气,来了就打,打完马上解散。而“勇”是私人武装,老板给钱,都听老板的,国家只管老板,不管“勇”。从这两点来看,早期的“勇气”确实有限。
清末,草寇越来越大,大到太平天国那么大。这时,八旗兵已经完全被废除,绿营已经习惯了懒惰。没想到,曾国藩团练习的“勇气”已经变得精致起来。于是朝廷又看到了救命稻草,把乡下的勇气变成了勇气。现在他们已经准备好支付工资,成为正规军。后来,曾国藩的“湘军”、事实上,李鸿章的“淮军”都是“勇敢”的,慢慢地,他们不仅正规,而且成为主力。
[img]493361[/img]
看电视剧,如果是清朝中前期,应该穿的都是“兵”,如果是清末,那满屏跑的都是“勇”。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兵字和勇字 两者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