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所有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时期之一,魏、蜀、吴的浪漫人物让很多人向往。然而,这三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完成了统一的伟大事业,这是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直到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终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么,作为三国中最终灭亡的政权,孙吴向西晋投降时,国力如何,有多少部队,是否真的要投降?
[img]492589[/img]
一、偏居一角的东吴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当皇帝,建立了吴国,然后迁都建业。这是三国中最后一个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之前,曹丕于公元220年在洛阳当皇帝,建立了魏国。公元221年,刘备也在成都当皇帝,建立了蜀汉。这就是三国时代的开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三国之间有不止一场混战,没有人能帮助任何人。
直到公元263年,魏国发动大军摧毁蜀汉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才被打破。当时魏国的实力已经冠绝三国,但蜀汉灭亡后,第二个被摧毁的国家不是独木难支的孙吴,而是刚刚完成灭蜀之战的魏国。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除魏元帝,建立了一个名为“晋”的新国家。当然,这个过程更适合用“替代”这个词。这时,三国中只剩下一个偏居一角的孙吴了。
据史料记载,西晋建立后,孙吴还存在了14年。在过去的14年里,孙浩是控制孙吴军政权力的国主。正是在这位末代皇帝的领导下,孙吴的国力日益衰落,最终灭亡。公元280年,西晋发动六路大军攻吴,一举攻破长江防线,孙吴被迫举国投降。但此时,孙吴还控制着四个州、四十三县的土地,人口230万,军队23万,船只5000多艘。
[img]492590[/img]
这种国力比蜀汉灭亡时只剩下一个州、94万人口和10万军队强大得多。然而,孙吴强大的国力在西晋决定出兵后不到四个月就向西晋投降。这个时候西晋的国力真的到了极其强大的地步吗?与西晋相比,孙吴的国力如何?
二、西晋不断积累实力
事实上,当蜀汉被摧毁时,曹魏的统治者计划在三年后从巴蜀沿江南部摧毁孙吴。但在该计划实施之前,司马家族实施了篡夺魏的计划,并建立了西晋。此后,西晋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不是摧毁孙吴,统一全国,而是如何尽快消除曹魏的遗留力量。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西晋的军事实力与孙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一方面,西晋不可能派出所有军队攻打孙吴,留下一部分军队守卫蜀汉的故乡;另一方面,孙吴有长江保险可以依靠。西晋没有足够的船只运送军队过河,无法形成对孙吴的压倒性优势。因此,攻击孙吴的计划被搁置。
[img]492591[/img]
虽然西晋没有攻击孙吴,但并不是说他不想攻击,而是在等待机会。篡夺魏国后,西晋的统治者一直在默默地积累力量,等待最好的攻击机会。在过去的十年里,西晋逐渐整合了曹魏和蜀汉留下的力量。通过改善内政、恢复生产、开垦荒地,消除了多年战争的不良影响,大大提高了国力,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与此同时,西晋方面也不断利用各种手段,瓦解孙吴军民的抵抗意志,通过不断增加驻军,包围孙吴团团。最后,在西晋决定出兵之前,已经有50万军队,还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此时的孙吴其实已经是西晋的囊中之物了。西晋发动六路大军,突破孙吴精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后,孙吴无险可守,西晋大军在孙吴腹地如入无人之地,势如破竹。
三、孙吴政权外强中干
然而,孙吴在西晋积累实力的同时做了什么?事实上,蜀汉灭亡后,孙吴担心了一段时间,孙吴政权特别选择了相对较老的孙浩作为继任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吴政权开始放松警惕,贪图享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西晋国内的事情暂时搁置了灭吴计划,没有动静,这使得孙吴政权误以为西晋不会派兵孙吴;另一方面,孙吴政权过于依赖长江自然保险,普遍认为西晋军队无法突破长江防线。十多年来,孙吴不但没有居安思危,抓紧时间备战,反而偏安一角,做起了黄粱美梦,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img]492592[/img]
在此期间,孙浩不断消耗国力,使孙吴逐渐分崩离析。孙吴的政权终于在他手中走上了灭亡之路。孙浩成为国主后,大肆打压忠良,罢免忠诚的大臣,宠坏了叛逆的恶棍,失去了士族的支持。孙吴老一辈将领大臣去世后,孙吴的政权就没有可用的天赋了。
@ 孙浩还建造了土木工程和宫殿,并在宫殿上使用了本应用于军队建设的所有资金。因此,他不断增加税收,分配劳动力。不仅如此,孙浩非常奢侈。据史料记载,孙吴死后,孙浩的后宫里有5000多名美女。孙浩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孙吴军民的极大不满。
《三国志》记载:“宴会结束后,各奏其阙失,视其咎,谬论之,不言而喻。大人加威刑,小人以为罪。后宫有几千,但没有选择。当水再次进入宫殿时,宫里的人会杀死那些不喜欢的人。或者剥人的脸,或者凿人的眼睛。”
[img]492593[/img]
在孙浩的残酷统治下,孙吴中国有许多人反对孙浩的残酷统治。因此,当时,虽然孙吴在纸上仍有很强的实力,但实际上是内忧外患,不堪一击。孙吴不仅要面对西晋的强敌,还要镇压中国人民的起义。
即使孙吴在西晋攻打时不选择投降,而是继续抵抗,也无法改变战败的事实。当时孙吴虽然有23万大军,但可用的名将已经不在人世,可以依靠的长江天险已经被打破,军中将领也纷纷投降以保全自己。《三国志》记载:“于是合众,授浚节斧,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离。这一史实表明,孙吴军队的士兵不愿为孙吴政权而战。
历史上,西晋灭吴不到四个月,这仍然包括了西晋军队突破长江自然保险的时间。如果不包括这段时间,西晋灭吴实际上需要很短的时间。即使孙浩不投降,选择继续坚持,孙吴的政权也不会持续太久。当时孙皓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没有人愿意为这样一个残忍无能的君主而战。即使根据孙吴的国内情况,孙浩也不会选择投降的最终结局,这很可能是由孙吴自己的人民护送给西晋军队的。
参考资料:1、《吴国灭亡原因分析》,李海宁2、“处心积虑”统一战——西晋灭吴慢的原因分析、张振华是东吴政权灭亡的基本原因
在东吴向西晋投降之前 东吴还剩下多少军队和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