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到隋唐的高句丽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包括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一部分,对中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隋唐的许多皇帝希望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一不稳定因素。
南北朝后期,隋朝和唐初,高句丽在不断扩大领土的同时,不断煽动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争。高句丽长期以来一直想主宰整个东亚。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唐朝趁高句丽的翅膀还没有丰满,大举讨伐,意在未雨绸缪。
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高句丽没有屈服。即使在他死前,他仍然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历史学界的许多人认为,李世民与高句丽的战斗是他一生中的一大败笔。他涉嫌军国主义,犯了与杨迪皇帝相同的错误。
很多人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隋朝杨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而是对高句丽的征服。而且自李世民征求高句丽失败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使命。此外,隋朝初期,隋文帝还对高句丽进行了讨伐,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伐。为什么要征服高句丽?
[img]491420[/img]
事实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雁栖、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是唐朝的大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的态度。当时的高句丽并不是外界和后人所想的那样,而是一个小国。公元6、7世纪的高句丽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有潜力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南北朝后期,隋朝和唐初,高句丽在不断扩大领土的同时,不断煽动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争。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想主宰整个东亚之心。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在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唐朝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大举讨伐,有未雨绸缪之意。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发现高句丽收留了许多隋朝士兵。此时,李世民有征服高句丽的想法。后来,高句丽发生了内部政变,一些大臣建议攻击高句丽。李世民不同意劳动人民和金钱。然而,在局势稳定后,高句丽与百济共同攻击新罗。新罗一直向唐朝屈服。李世民派玄奘调解,但被高句丽拒绝。
[img]491421[/img]
与群臣商量时,李世民说:“高句丽攻打新罗,表面上不给我面子,其实高句丽想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如果你成功了,你肯定会挑战我们。到时候,情况就更难控制了。在我的统治范围内,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力量。因此,李世民不顾楚遂良等人的反对,于公元645年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这次征讨没有取得全面成功,但对高句丽的国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后来,李世民采取了下属的建议,不断骚扰高句丽,使其无法迅速恢复国力。这为唐高宗后来摧毁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很多皇帝都想消灭高句丽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