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武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前101年,匈奴进入定襄和云中,杀死了汉朝数千人。汉武帝怒不可遏,准备再次北伐匈奴。他下令说:“高皇帝遗我平城之忧,高后单于书。昔齐襄复九世之仇,春秋之仇。”因此,汉武帝将汉匈之战视为复九世之仇。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才华横溢,奠定了民族尊严。然而,从刘邦到刘彻,汉朝只继承了七代人。中间的五位皇帝是刘英、刘恭、刘红、刘恒和刘启。为什么刘彻在汉匈之战中声称与匈奴是九世之仇?九世之仇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什么?
[img]490599[/img]
所谓九世之仇,出自《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吗?虽然百世可也可以。”
春秋时期,齐襄公继位第三年,出兵攻打纪国。纪国向鲁国求助,鲁桓公出面调解,缓解了纪国危机。但第二年,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和郑君子,纪国失去了鲁和郑的保护。又一年,齐襄公撕毁盟约,再次攻打纪律,连接三个城市,驱使人民占领其他地方。两年后,纪国分裂,愿意成为齐国的附庸。又一年,齐襄公派兵攻破纪国都城,纪国灭亡。
齐襄公灭纪与春秋形势有关,但春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必须“师出名”。齐襄公和纪国之间没有争议。齐襄公为什么一直追纪国?
原来,180年前齐在位的时候,纪国国君看到齐不尊重周夷王,就对周夷王说:“齐不尊重你,你应该杀了他,警告其他诸侯王。”于是,周夷王残忍地杀死了齐,历史上被称为“周”。
因此,齐襄王以此为由,以为九世祖报仇的名义,不惜得罪鲁、郑两大强国,也灭了纪国。《公羊传》记载:“襄公将复出纪,占卜之称:‘师丧分。寡人死了,不是不吉利。’ 远祖几世九世。九世犹可以复仇吗?虽然百世也可以”,这意味着齐哀公到齐襄公已经有九世了。这样的仇恨还能报复吗?即使百世可以报复。
[img]490600[/img]
但齐哀公到齐襄公是九世,刘邦到刘彻才七世。为什么刘彻宣传与匈奴的仇恨是九世?原因很简单。“九”是一个虚拟的手指,指的是长期的深仇。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仇恨可能不是九世。根据春秋习俗,家庭仇恨只是五世。《公羊传》认为,民族仇恨不受世代限制,可以随时报复。
自刘邦白登之围以来,汉朝一次又一次被匈奴羞辱,不仅频繁掠夺汉朝,还在外交上羞辱汉朝。
在白登的包围下,刘邦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为金丝女子做出贡献。从那以后,他以羞辱亲人的方式寻求和平;在吕后时代,冒顿给吕后写了一封“情书”,向吕后“求婚”,以嫁给吕后的话羞辱汉朝。所谓“两个主人不高兴,不能自欺人,愿意拥有一切,容易拥有一切”;汉文帝时代,匈奴以“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贬低汉文帝..在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匈奴傲慢,视汉朝为圈羊,使汉朝感到羞耻。
刘彻继位后,永远不会忘记这种仇恨。汉朝开始反击匈奴,永远不会忘记任何打击匈奴的机会。狼居胥和姑衍山是匈奴的圣地。霍去病攻入匈奴后,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祭地禅礼,即在死敌圣地祭祀中国天帝。如此羞辱匈奴是汉匈的仇恨,除非其中一个臣服或倒下。
在中国历史上,汉匈之战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始于白登之围,转而汉武帝反击匈奴。然而,真正解决匈奴问题的是,公元91年,东汉将军窦宪和耿秉深入汉海沙漠,在金微山打破匈奴。然而,距离白登之围300年,距离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马邑之谋220年,因此,汉匈之战应该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战。
[img]490601[/img]
众所周知,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唐、突厥、宋、契丹蒙古、明、蒙古等。,但汉朝与之大不相同。他们恨匈奴300年,是水银般的仇恨。没有以德报怨的说法,只有以德报仇,匈奴要么倒下,要么屈服,没有第三条路。那么,为什么汉朝如此强烈,为什么复仇如此强烈,为什么它与众所周知的“以德报怨”的后世儒家思想大不相同呢?
董仲舒是儒家的重要人物,促进了汉武帝“罢免百家,尊重儒家艺术”。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董仲舒是公羊学派的后裔。在此基础上,他整合了百家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历史上,公羊学派倡导“统一”等进步思想,但公羊学派也倡导“大报复”理论,即国家复仇即使过了几百年也能报复,公羊学派的报复理论符合汉刘彻的需要,很快被汉人接受。
然而,汉朝以后,公羊学校逐渐衰落,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学校,大报复的想法很少被忽视。相反,后来的儒家思想逐渐宣扬了“以德报怨”的思想,慢慢扼杀了中国人民的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批评让中国人软弱的儒家思想,其实在起源之初就充满了血性。孔子曾经说过:“王道复古,尊王熙熙攘攘。十世之仇还是可以报答的!”还有一句话,“以德报怨,怎么办?”子说:“为什么要报道美德?以德报怨。”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篡改了儒家思想,最终让儒家思想慢慢变味变弱。
为什么汉武帝刘彻把汉匈之战作为九世之仇?背后有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