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天胡开局”的魏国。为什么这么快就掉进了“霸主神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说到战国时期的人才,你会想到谁?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还是范菊?这些人一定会想到其中的几个,甚至是全部?
[img]491571[/img]
要说战国时期的人才大国,自然要先推魏国。说到魏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从七雄的历史来看,毫不夸张地说,魏国的开局是“天胡开局”。
从地理位置上看,魏虽然容易四面受敌,但与位于北方的赵国相比,相对寒冷。韩国地块狭窄,土地贫瘠。魏几乎占据了晋三家分晋的丰满土地,农业发达。
从经济上讲,魏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的商队都要经过魏国,因为它位于“世界”,魏国的首都安邑曾经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
从政治上讲,魏还没有建国,魏文侯就进行了李悝的变法,率先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后续的魏武侯也是一代英雄。
在文化方面,魏文侯时期建立的“西河学派”取代了曲阜,成为战国初期的文化中心。因此,魏国取代了鲁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
然而,为什么拥有“天胡开局”的魏国从一个人才聚集地变成了一个“人才出口国”,使魏王拥有“人才运输队长”的“美誉”,从而迅速跌入世界霸主的祭坛?
事实上,这一切都离不开魏武侯和魏惠王父子的“瞎折腾”。
[img]491572[/img]
众所周知,魏文侯在位期间,为魏国定下了后续发展的风格——追求“三晋一家”的国策,压制秦、楚、齐的发展,削弱一贯强势的赵国;内部追求“任人唯贤”的人才政策,任命有能力的大臣,继续深化改革,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始终保持强大的国力。
然而,随着魏文侯的去世,这一切都变了...
魏武侯即位后,看着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丰厚的“家产”,他以为自己会大展拳脚。这时,恰逢魏国强国元勋李悝的去世,魏国相位空缺。纵观当时的魏国,吴起是魏国相位的最佳人选,无论是功勋、资历还是声誉。
然而,魏武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吴起出身贫寒,不能“呼吁世界”,所以他以出身贵族的田文(不是孟尝君)为相。后来,在有心人的挑衅下,魏武侯越来越疏远吴起,这让吴起沮丧地去了楚国。
随着吴起的离开,代表魏文侯执行的“任人唯贤”国策破产,魏国形成了“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不成文国策,使魏国打开了“失才”的“潘多拉魔盒”,从此失控。
魏武侯不仅破坏了魏文侯制定的对内国策,还破坏了魏国的对外国策——三晋一家。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表明赵国有参与中原争霸的决心。大家都知道,赵国白白为魏国打了几十年长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结果,他什么也没得到。赵敬侯正在向魏武侯要利益。事实上,赵敬侯并没有破坏三晋联盟的想法。他的举动无非是为了获得一些好处,但魏武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赵敬侯的举动是为了破坏三晋联盟,挑衅魏国。
[img]491573[/img]
因此,赵敬侯迁都后,魏武侯公开支持赵叛军,使赵上下对魏无法忍受,最终退出三晋联盟,使“三晋一家”的国策成为泡沫。
虽然这一国策的破灭在魏武侯执政期间没有任何不良影响,魏国强大,韩赵不敢轻举妄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随后的战争中,由于韩赵的威胁,魏国无法全力以赴,这给了秦、楚、齐喘息的机会。
魏惠王即位后,三晋之间的矛盾彻底加剧,“三晋一家”国策破灭的后果出现,直接引发了“三晋内讧”、“邹忌变法”、“商鞅变法”,重新走上强国之路。
秦楚齐三国被魏国压制了几十年,强国之后,自然要向魏国复仇,这导致了河西战争、襄陵战争和马陵战争的爆发,后来损害了魏国的国力
魏国,战国时期的人才大国,跌落[霸主神坛]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