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狄仁杰,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相信大家还记得剧《狄仁杰侦探》。在这部剧中,梁冠华生动地诠释了狄仁杰的狡猾。当然,看剧就是看剧。同时,很多人也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狄仁杰作为宰相当官,武则天身边也是红人,但剧中狄仁杰的官品只有三个。
当时我以为是编剧不懂历史。后来看了史书,发现真的不是编剧的事。历史上狄仁杰最高的只是三品官。然后这就引出了话题。狄仁杰当时是极人臣,可以说是“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但他只是一个三品官,和剧中的将军王孝杰一样,和李元芳只有一个区别。那么狄仁杰是如何控制百官的呢?们就来谈谈狄仁杰的“三品官”
[img]489655[/img]
1、唐朝官制
事实上,我们经常听到电视剧中的“一品大员”、“二品大员”等。在我们的印象中,也许只有这些才是高官。然而,这样的名字应该是宋朝以后的事情,而唐朝没有这样的说法。唐朝的三品官很棒。
唐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他承上了魏晋南北朝的官制,他的三省六部制也是宋朝继承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制分为“九品”,现在是当时九品官的雏形。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官制与唐朝有点相似。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品不常设。在士人眼里,只有孔子这样的圣人才配;二品官是为当时的亲王郡王准备的。同时,一些荣誉官职是为当时的士大夫准备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上品官”大多是三品。
在某种程度上,唐朝的官制与此有些相似。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空、司徒。从一个产品来看,它指的是王子的三个师,而一个产品对应的是王子的君王。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这些官方职位大多是荣誉官方职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表彰的。此外,这一级别的官方职位也非常特殊,即配额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塔尖上的人。一般来说,它只会在特定时间授予。例如,如果你因公殉职,然后皇帝表彰你,你将被封为这一级别的官员。
[img]489656[/img]
唐代很少有人能荣登一品,那么二品官呢?唐初二品官只有一个尚书令。
自东汉以来,光武帝刘秀鉴于“三公”的权力已经深深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于是三公的权力开始逐渐向“尚书台”倾斜。自东汉以来,尚书台已成为名义上的行政中心,这是“尚书省”的前身,当时尚书省的最高职官是尚书令。
然而,“尚书令”有一点特别之处,那就是李世民曾经在夜间担任过这个官职,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担任过“尚书令”。
有了这个因素,“尚书令”在唐代也是有名无实的,名义上是二品官,但实际上没有人敢担任这个职位。在古代,人们特别注意禁忌,尤其是国王的名字和官职。毕竟,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会失去理智。
尚书令之后的官职也来自二品的尚书仆。然而,在后期,尚书省的权力开始被削弱。虽然尚书仆看起来很高贵,但他实际上已经像以前的官职一样成为了一个虚假的职位。
由此可见,唐代至少在狄仁杰那个时期,一二品的官很难当,当时三品官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高官了。
[img]489657[/img]
2、尽管只有三个品架不能阻止别人的权力啊
以上大致是关于唐代的官方制度。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狄仁杰当时的官职。当时,狄仁杰的官职是“同凤阁栾平章事”。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官职是什么意思。
其实凤阁的名字只有武则天时期才有。其实他的正确名字应该是“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平章事是平章军国的重事。解释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的和中书令和尚书令都是三品。从这个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高权重。
唐代的官制一般都是隋朝使用的,当时最高的决策机关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政令和政策的起草和发布;“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和政策,签署章奏,有权封驳;尚书省领导百官,负责执行中书省制定的中央政令和政策。
唐代为方便三省长官议事,专门设立了另一个名为“政事堂”的机构,方便三省长官联合办公。
[img]489658[/img]
然而,这个机构的出现也产生了矛盾。只有三位省长官能进入政府大厅。当时,三位省长官几乎包括了当时朝廷大大小小的军政要务,也就是说,整个朝廷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更重要的是,唐代世家门阀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三省长官大多是由世家子弟担任的,这无异于从皇帝手中分割权力。
当时,皇帝开始削弱三位首相的权力,以分割三位省长手中的权力,并安排他的亲信参与中心的决策。
贞观第一年,李世民安排魏征进入“政治大厅”参与国家事务。当时,魏征的等级无法进入政治大厅。因此,李世民授予魏征平章事务的临时官职,使他们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心。
的确,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狄仁杰的官职似乎并不高,但当时他已经是高官了,他的“平章事”可以随时上天听。从当时唐朝人的角度来看,狄仁杰的官职已经是百官之首。
狄仁杰位极人臣驾驭百官,为什么只是个三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