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句老话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古代皇帝需要安抚人民,以维持朝代的延续,所以他们必须关注食物。
例如,自东汉以来,已经建立了控制粮食价格的“平仓”机构。当粮食价格暴跌时,朝廷大量购买粮食,以扩大市场需求,提高民间粮食价格,避免农民破产;当粮食价格暴涨时,朝廷开仓出售粮食,以扩大市场供应,降低民间粮食价格,避免人们买不起粮食。
[img]488045[/img]
各代朝廷都尽力为人民吃饭。但是为什么朝廷一打仗,粮食总是不够呢?
一、军队庞大,千里运粮,损失巨大
中国古代打仗,不像古代欧洲国家那样只派出几万人。
例如,秦始皇派蒙田北击匈奴,打破匈奴人,在河套地区开辟700英里的土地。秦朝派出了35万军队,战后,军队没有返回朝鲜,而是驻扎在边境,继续担任土地复垦、道路建设和长城建设的任务。
在古代,无论在哪个地区,突然有35万人负担不起。蒙田的治所在上县不可能以一个县的力量支持这35万人。
朝廷负责支持军队的大部分任务。朝廷需要从中原向当地运输粮食,而在那个时代,千里运输粮食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秦始皇从齐国(今山东省)运粮到上县(今陕西省中北部)。当时,齐国是除关中以外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对秦始皇来说,动员大量人力运粮并不难。令人头疼的是运粮队的巨大损失。
35万人要消耗的粮食太多了,给他们运粮的队伍一定要足够大。运粮队由人和各种拉车的牲畜组成,如牛和马。运粮队的粮食消耗量惊人。当时运粮的情况是“三十钟造石”(“钟、石”都是当时的粮食计量单位),导致男性急耕,不足于粮食工资。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是为了解决运粮问题
[img]488046[/img]
一石=二斛,一钟=6石斛,从山东出发,近200种石斛粮食,由于交通水平落后,经过长期消费,到达蒙田军队只剩下2石斛,损失率高达99%。
据说军队本身的消费并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夸张,运输部队的消费是惊人的。
这么多人被征用到蒙田的军队,这么多人被征用到运输部队。这些人原本是粮食生产者,现在已经成为消费者。这就是战争消耗粮食的原因。
而且不止如此。
二、经济原因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低,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高。
朝廷打仗意味着她将来会从民间购买大量的军粮,而那些总能提前闻到商机气味的粮商会先以高价在民间购买大量的食品。
而那些淳朴的人,眼光远远的地方,有的人想着现在高价卖粮,等粮价恢复正常后再买粮,有的人甚至卖自己的口粮。
当朝廷开始征收大量粮食时,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肯定会上涨。如果战争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粮食价格就会持续下跌。提前储存粮食的商人赚了很多钱,卖口粮的人买不起粮食。
此外,无论35万人走到哪里,都会给当地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孙子兵法》指出,战争年复一年,驻军地区物价将飙升,当地人民将参与其中。
军队还需要在当地购买日用品。一个地区突然有很多人,但生产力跟不上,会导致生活用品价格飙升,当地人的生活压力也会上升。
[img]488047[/img]
虽然会考虑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但军队也会在当地购买一定量的粮食,以减轻朝廷的压力,这也会导致当地粮食价格的上涨。
为什么朝廷缓解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也会增加税收,导致战争期间粮食短缺,人们买不起粮食的恶性循环。
据说,由于古代运输条件落后,大量的军粮将在战争期间被运输部队消耗掉。军队驻扎的地区也会突然增加大量人口,这似乎有点负担不起。
导致全国许多地区粮食价格上涨,一些穷人买不起粮食,有时还会出现粮食短缺。
此外,在古代,军粮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即使在朝廷的动员下,后面的军粮不断被运到前线,军队也经常断粮。要么是运输路线中某个地方的天气突然变化,导致运输部队无法前进,要么是敌人“了解士兵”的将军派人切断了粮道
在古代,只要有战争,朝廷、人民和军队就会担心粮食问题。
古代朝廷一打仗,为什么总会出现粮食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