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1602-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祥符人,祖籍大兴,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来去各地平定叛乱。明朝都城被李自成攻占后,史可法以福王朱由松(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南明建立后,史可法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裂,史可法拒绝死亡。从明末到清初,许多明朝将领被降职到清朝,选择为清朝效力,如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等。然而,史可法并不感动,而是忠于南明,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接下来,让我们带来历史真相。让我们看看!
一
@ 据《明史》等史料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登进士第,担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任、员外郎、郎中。滁州农民军在崇祯九年(1636年)被祖宽击败后,逃往河南。十二月,农民军首领马守应与罗汝才、李万庆从云阳向东进攻,史可法转驻太湖,守卫要道。
史可法岳父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去世后离职。失满后,史可法被用作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对此,在笔者看来,当时的明朝,可谓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大军难以完全平定。另一方面,后金(清朝)正在蚕食明朝在山海关以外的城市。正是在内忧外患下,明朝在公元1644年灭亡。
[img]487403[/img]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听说李自成进攻明朝都城,选择带领军队进入京勤王。然而,当史可法的军队到达浦口时,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消息传来。史可法向北哭泣,头撞柱子,血流到脚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去世后,建立明朝宗室是当务之急,从而聚集忠于明朝的力量。
在此背景下,史可法等人选择拥立福王朱由松。公元1644年5月15日,皇帝朱由松位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史可法入朝辞别,被封为太子太保,改为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我看来,史可法虽然成了兵部尚书,但与于谦等明朝历史上的兵部尚书相比,史可法显然没有掌握任何兵权。当时,江北四镇将领、左良玉等人都存在阳奉阴违、支兵自重的问题,这使得史可法的作用自然相对有限。
二
此时此刻,在清朝和闯王的压力下,以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联俘平寇”的策略。希望借重清朝的力量,先消灭李自成的势力,再寻求后续计划。在我看来,这个想法真的很幼稚,甚至没有区分主次矛盾。吴三桂联合清军入关后,南明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中原,全力抵抗清军。必要时,南明应主动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大军联合。
但对南明来说,战略战略上出现了错误。而且,南明朝廷不能共同仇恨,但内耗依然不断,文武官员相互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说明明明朝廷不能齐心协力向外,也种下了弘光朝廷败亡的原因。不久之后,史可法失势后,自请江北督师,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事机宜。当时,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争相驻军扬州。当然,这些将领想要守卫扬州,主要是贪图扬州的财富,甚至纵容他们的抢劫。对于这些行为,南明朝廷自身实力有限,往往难以约束。
三
公元1644年6月,李自成被清军击败,放弃北京带兵向西逃跑。青州等县开始争先恐后地杀害李自成的官员。在这方面,史可法要求朱由松颁布两项法令来安抚山东和河北的士兵和人民。诚然,史可法意识到这是一个恢复中原的机会。然而,他后来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南明建立后,高杰驻扎在扬州,非常不驯服。史可法对他开诚布公,用君臣的正义启发和启发他。高杰终于意识到并接受了史可法的指挥。公元1644年10月,高杰率领军队北讨。史可法前往清江浦,派官员到开封屯田,为中原地区做准备。
洪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亲自安排高杰率军北上河南,旨在协助清军攻打李自成。正月十二日晚,高杰到达遂州后,在故袁可立府第内被河南总兵许定国杀害,历史上被称为“遂州之变”。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在高杰被杀后,史可法本应利用高杰部的战略部署,因为徐定国诱使教练投降清朝的共同精神,改变清朝的方式,至少利用徐定国逃到黄河以北,清军无法南下,稳定河南地区的局势。然而,作为一名督师,史可法在高杰被杀后失去了理智,六神无主,匆匆南逃,导致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抚陈潜夫南行直奔金陵。在此基础上,“遂州之变”发生后,南明再也没有能力组织与清军、大顺军争夺中原的战争。
[img]487404[/img]
四
@ 公元1645年4月,左良玉率领武汉东下数十万兵力,要求清军。不久之后,左良玉去世了,他的儿子左梦庚率领全军投降清朝。这对南明朝廷来说是另一个士气打击。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随后前往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围绕扬州,扬州之战在南明和清朝爆发。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4月,多铎兵围扬州。这时,多尔根劝说他投降,史可法致《复多尔根书》拒绝投降。4月17日,清军进入距离扬州20英里的夏令营,第二天兵临城下。史可法“叫各镇援兵,无一人”。敌众我寡,清朝有大炮等攻城武器。@ 史可法几乎不可能守住扬州城。
公元1645年4月19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领部投降。扬州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率领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1645年4月24日,清军用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杀,被众将拦住。大家都拥下城楼,喊道:“我的史督师也是﹗"在被清朝大军俘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并被杀。@ 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赠史可法“忠诚”,这自然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史可法拒绝归降清朝名将的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