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杨迪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提高句丽的重要性
1.高句丽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大概位于今天辽宁桓仁五女山城。
公元三年,高句丽将都城迁至今日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400多年,高句丽的政权一直定在这里。
直到公元427年,高句丽才将国都迁至平壤,以对抗百济和新罗。
简单来说,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收回它自然是每一代统一君主的责任!
[img]488198[/img]
2.高句丽是中原王朝的属国,但一直兼并周边边疆
高句丽自汉朝成立以来,在强大的汉朝,它可能只是一个边境小国,但随着中原王朝的几次战争,高句丽不断利用战争合并周边领土,将手伸向中原领土。
东汉末年,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然而,曹魏击败辽东后,高句丽未经允许违反了合同,抓住机会攻击辽东西部,准备再次合并一块领土。出乎意料的是,曹魏反击并打断了他伸出的爪子。
后来晋朝被胡人攻击,南北分治,动乱了几百年。在此期间,高句丽不断向中原王朝称臣,但她不断采取小动作,试图兼并中原领土。
三、隋朝大统一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争,主要驱逐了“胡人”对中原大地的统治。
从五乱华到隋朝再次统一,中国人民可以说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在北方,在异族的统治下,可怕。
隋文帝杨坚虽然在得位过程中有缺陷,但凭借他在中原的伟大成就,他绝对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值得称赞的一位。
随着隋朝的统一,边缘的高句丽再次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线,尤其是这个国家。
因此,隋文帝、隋杨帝两代皇帝都出兵攻打高句丽,以解决这一灾难。
用杨迪皇帝的话来说,就是“不遗子孙忧”!
[img]488199[/img]
高句丽不是一个小国
要了解高句丽,首先要知道高句丽和后人高丽是两个不同的政权。
高句丽是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政权。它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即中世纪西汉至唐朝。
而高丽则只存在于朝鲜半岛,存在于918-1392年,处于五代十国至明朝时期,地盘明显小于高句丽。
@ 不要以对待高句丽的态度对待高句丽。高句丽当时不是一个小国。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是一位专业研究高句丽史和民族边境史的历史学家、杨秀祖的《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国家的规模最重要的取决于地图和人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高句丽真的不是一个小国,否则就不会存在七八百年。
隋朝征伐高句丽
1.隋文帝时期:
公元597年,平阳王联合漠河先发制人攻占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第二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结果粮草供不应求,又下起了大雨。最后,两军在水路到达现场之前,已经损失了十分之八九。
但隋文帝拿得起放得下,当婴阳王高元上表示“辽东粪土臣元”时,隋文帝果断罢兵,待之如初。
[img]488200[/img]
2.隋颉帝三征高句丽:
1)从公元610年开始,隋颉帝就为高句丽的远征做好了准备,直到612年正式开始。
这一次,杨迪皇帝的公率军超过113万,而为之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大军的两倍,共有500多万人参战。
这场战争的过程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数百万死者和伤者数不胜数。
2)公元613年,杨迪皇帝亲征高句丽。结果他攻打辽东城20多天,却没有打下来。后面的杨玄感反过来了,杨迪皇帝迅速撤军。
这场战争又是无功而返。
3)公元614年,隋颉帝三次征服高句丽。在高句丽国王的恐惧下,他把去年投降的隋朝叛徒送给了隋颉帝,然后他的老师回到了朝鲜。
也可以说是无功而返。
隋朝杨帝喜出望外,横征暴敛,最终隋朝灭亡
远征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失败也不是不可接受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远征,在612、613、614年,连续三年,杨迪皇帝发动全国征兵攻打高句丽。不管国内人民有多热,可以说这种做法没有他说的那么高,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1.好大喜功
无论攻打高句丽的正确性如何,失败一次后,无论国内民情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出兵,主要原因无疑是他的巨大喜功。
隋文帝杨坚在高句丽损失了数十万兵马,而在杨坚征服全国影响下的杨光希望通过征服高句丽来实现他的报复,让后人牢记他的英明神武,从而堵住一切,远征。
2.中央集权
当然,一切都有它的多面性,远征高句丽也是如此。杨光知道劳民伤财,还是走自己的路,有他的小算盘,就是针对国内贵族。
隋朝的统一与秦始皇的统一相似。经过数百年的战争,虽然统一了,但中国有许多隐藏的矛盾,每个贵族家庭都有自己的领土。
更明显的是,如关龙贵族、山东豪族等,这些集团都建立了自己的山,表面上向隋朝皇帝屈服,但一旦给了他们机会,可以立即叛乱,杨皇帝这个游戏很简单,是通过迁都、战争等方式重新分配贵族的资源。
[img]488201[/img]
总结
攻击高句丽自然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隋唐君主都致力于解决这个东北国家,都致力于国家统一。
但目的正确并不意味着做法正确。隋文帝一次失败,损失了数十万兵马,但他及时止损,对国家没有伤害;
唐太宗时期,他多次远征高句丽,但从未被攻下。然而,事实上,唐太宗的军队一直取得了成就,但他没有达到灭亡高句丽的目的,也没有为了实现目标而损害国力。
最后,高句丽在唐高宗时期被彻底摧毁。也许唐朝吸取了杨迪皇帝的教训,也许这就是明君和暴君的区别。
有人说,如果杨迪皇帝的远征成功,他将改变历史。他将不再是暴君。然而,如此滥用民力,数百万人让他的丈夫死去。即使这场战争胜利,隋朝还会存在吗?
历史不一定只是“胜者为王”的理论。它有自己的方向。自从杨迪皇帝不同情民力,频繁发动战争以来,世界混乱已成为大势所趋。
当时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隋杨帝为什么要征兵攻打它?